摘要:明永乐大钟与国家治理秩序——古钟声景覆盖北京
11月12日上午,“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邀请钟文化专家、原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副馆长夏明明老师做客东图,为观众讲述明永乐大钟的前世今生以及由此揭示出的明代国家治理秩序,近80位读者到场聆听。
永乐大钟,是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造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大钟体量巨大,通体遍布铭文,其悬挂方式、声音的传播以及铸造工艺都堪称古代艺术与技术的典范。
明成祖朱棣定鼎北京后,亟待建立一系列国家治理秩序。在城禁、礼仪、儒释道教化制度等制度建立过程中,他有效地利用了钟铃文化及其声音景观等工具,御制了包括天坛斋宫“太和钟”、北京钟鼓楼“禁钟”、大钟寺永乐大钟等大型铜钟。明清时期御制的各类“泛音大钟”和乐钟,密集而有序地分布在明清国家政权、礼仪、宗教等活动的核心区域,体现了明朝建立并延续至民国初期的钟文化秩序表达。“宅兹中国”,“宅兹钟国”,钟者聚也,象天法地,秩序井然;钟以载道,大音希声,从视觉和听觉上彰显着一种国家秩序。
夏老师运用“声景考古”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档案、出土文物,在对明代声景秩序进行历史溯源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声教四达”背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钟铃文化的源远流长。
来源:贺老师历史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