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跟踪A股10年的老财经人,最近市场的“过山车”行情看得我都替散户揪心——前几天还从4000点关口震荡回落,最低跌到3937点,不少人慌慌张张减仓割肉,结果11月13日沪指一夜重回4000点,14日盘中冲到4034点,尾盘虽有回调,但资金进场的信号已经藏不住
作为跟踪A股10年的老财经人,最近市场的“过山车”行情看得我都替散户揪心——前几天还从4000点关口震荡回落,最低跌到3937点,不少人慌慌张张减仓割肉,结果11月13日沪指一夜重回4000点,14日盘中冲到4034点,尾盘虽有回调,但资金进场的信号已经藏不住了。
这次4000点“失而复得”,和2007年、2015年那两次完全不一样,不是靠情绪炒作堆起来的,而是政策、资金、基本面三重共振撑起来的。结合我每天盯盘整理的数据和机构最新研判,下周A股不仅大概率站稳4000点,甚至有机会冲击4050点新高。今天用第一人称讲实话,拆解背后的核心逻辑、机会和风险,全是实战干货,帮大家避开坑、抓准方向。
判断行情能不能延续,别听小道消息,看数据最靠谱,我对比了历史上两次4000点突破,差异一眼就能看出来:
- 指数表现:11月10日到14日,沪指从3990点震荡上行,5天里3天收涨,最高摸到4034点,14日微跌0.97%但仍站稳4000点,属于“强势调整”,不是真回调;而2015年那次4000点突破后,很快就出现连续大跌,根本站不住。
- 资金动向:最近5天成交额连续超8000亿元,11月10日更是冲到9600亿元,两融余额逼近2.5万亿元,增量资金还在往里冲,不是存量资金互相博弈;反观前两次4000点,都是杠杆资金疯狂涌入,涨得快跌得更快。
- 机构动作:中央汇金持有股票型ETF规模超1万亿元,保险资金持股市值突破4.7万亿元,这些“长钱”持续进场,是市场的“压舱石”;而过去很多次行情,都是游资炒作带动,机构反而在减持。
- 估值水平:当前沪指市盈率才16倍,低于近十年平均水平,远低于2007年、2015年4000点时30倍以上的高估状态,安全边际很足。
对比下来很明显,这次4000点是“低估值+长钱进场”撑起来的,属于“真突破”的概率更大,后续延续性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强。
今年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就没断过,最近更是密集落地,而且不是“喊口号”,是真真切切在见效:
- 货币政策:央行近期单日开展7000亿元逆回购,释放宽松信号,市场预期四季度可能降准降息,企业融资成本和市场资金成本都会降低;以前也有宽松政策,但落地节奏慢,这次从表态到执行特别快。
- 资本市场改革:证监会“四箭齐发”,优化板块结构、保护投资者,还推出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资金入市;对比过去,这次政策更精准,直接打通了资金入市的卡点。
- 产业政策:“反内卷”政策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推动盈利修复;“新质生产力”政策重点支持AI、半导体,这些赛道都有实实在在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不是炒概念。
我跟踪政策这么多年,能明显感觉到这次和以往不同,政策不是“一阵风”,而是形成了闭环,从流动性到产业支持都考虑到了,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
市场要涨,核心是有钱进来,现在A股正形成“指数涨—资金进—行情深化”的良性循环,和过去“热钱快进快出”完全不同:
- 国内资金:居民开始从房地产、银行理财往股市转移,银行理财收益越来越低,股市“分红+增值”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居民股票配置比例在慢慢提升;以前大家宁愿把钱存银行,也不敢进股市,现在观念真的变了。
- 外资动向:美联储启动降息,全球进入弱美元周期,人民币更有吸引力,高盛、摩根大通这些外资机构都在加仓A股,加上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外资持续流入,成为重要增量资金;过去外资经常大进大出,这次是稳步加仓,长期持有意愿强。
- 机构资金:基金发行回暖,新基金成立规模环比增长,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这些长期资金也在加仓,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已达51.2%,市场结构更稳定;对比散户主导的行情,机构占比高的市场,波动更小、走得更远。
这些资金不是短期炒作的“热钱”,而是着眼长期的“聪明钱”,它们的持续进场,让行情有了流动性支撑,不会像过去那样昙花一现。
行情能不能长久,最终要看企业能不能赚钱。现在A股企业盈利正在逐步改善,这是这次4000点突破最核心的支撑,比政策和资金更实在:
- 整体盈利:在“以旧换新”“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居民耐用品消费、企业利润率明显回暖,A股企业利润增速从去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以前很多行情都是“炒预期不炒业绩”,这次是业绩真的跟上了。
- 赛道盈利:科技板块表现特别亮眼,海外AI浪潮启动,国内软件大模型、半导体都实现了技术突破,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显著增长,成为带动市场的“主线引擎”;对比那些没业绩支撑的题材股,这些赛道的盈利增长是实实在在的。
- 传统行业:钢铁、建材、银行等传统行业,在“反内卷”政策和地产筑底带动下,盈利也在企稳改善,不再是市场的“拖油瓶”,反而成了“稳定器”;以前传统行业经常拖市场后腿,现在能跟上节奏,让行情更稳健。
企业盈利改善,意味着股价上涨有了“底气”,不是靠情绪炒作的“空中楼阁”,这也是我看好下周行情的核心原因。
结合我每天盯盘的资金流向和政策导向,下周市场是“主线清晰、多点开花”的格局,重点关注两类方向,对比下来优劣很明显:
- 科技成长主线:AI、半导体等新质生产力赛道,是当前市场的核心主线,资金关注度最高。一方面全球AI产业浪潮持续,国内产业链从算力到应用都在突破;另一方面政策持续支持,资金流入迹象明显,近一个月AI主题ETF吸金超17亿元。但要注意,别追刚暴涨的小票,优先选细分领域龙头,或者通过主题ETF布局,避免踩雷。
- 低估值蓝筹:高股息资产+政策受益板块,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高股息的银行、能源股,股息率连续3年≥4%,市场震荡时能提供稳定分红,起到“压舱石”作用;建材、工程机械等政策受益的传统行业,盈利有望持续改善,估值有修复空间。对比高波动的科技股,这些标的虽然涨得慢,但更稳,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需要提醒的是,当前市场已经从“普涨”转向“结构性行情”,盲目追涨热门股容易被套,不如聚焦业绩确定性强的标的,无论是科技还是蓝筹,都要以“业绩支撑”为核心筛选标准。
虽然看好下周行情,但4000点附近必然会有震荡,这3个风险我每天都在提醒身边的投资者,一定要警惕:
- 短期获利盘了结:部分前期涨幅大的科技股,已经积累了不少获利盘,4000点以上可能会有人兑现利润,导致板块短期回调,千万别追高;对比那些没怎么涨的低估值股,回调风险小很多。
- 套牢盘压力:4000点到4050点之间有不少历史套牢盘,指数冲到这个区间可能会遇到阻力,出现震荡调整,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恐慌;以前每次到关键点位都会有震荡,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别盲目割肉。
- 外部不确定性:美联储降息节奏变化、地缘冲突等外部因素可能带来短期波动,但当前国内市场主要靠内部因素驱动,外部影响有限;对比内部的政策、资金和基本面,外部因素只是小干扰,不用过度担心。
应对策略很简单:采用“科技成长+低估值蓝筹”的均衡配置,别把资金全集中在一个板块;设置止盈止损,盈利达目标就分批兑现,亏损不超5%及时离场;不频繁交易,跟着资金和政策走,别被短期波动带偏。
回到核心问题:下周A股能站稳4000点、突破新高吗?结合我10年的盯盘经验和真实数据,答案是:大概率能站稳4000点,冲击4050点新高的可能性很大,但过程会有震荡,不会一蹴而就。
这次4000点突破,本质是A股从“投机市”向“价值市”转型的标志。政策托底、资金进场、基本面改善,这三大核心逻辑没有变,市场中长期“慢牛”的格局已经形成。对比过去“追涨杀跌”的行情,现在的市场更健康、更可持续。
最后给大家一句实在的建议:不用天天盯盘猜指数,重点关注两个信号——成交额能不能持续维持在8000亿元以上,企业盈利数据能不能持续改善。只要这两个信号不变,就坚定持有业绩优良的标的,远离题材炒作和垃圾股。
A股十年磨一剑,终于摆脱了“长期徘徊3000点”的印象。4000点不是终点,而是更健康的“慢牛”起点,把握好主线、控制好风险,才能真正赚到钱。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4000点后实战操作清单”吗?包含重点行业筛选标准、仓位分配比例和止盈止损规则,直接对照就能用,帮你避开震荡期的坑。
来源:林中快意摘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