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文化丨肠旺面中的“行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20:56 1

摘要:始创于清代的肠旺面具有较为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贵阳极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它做法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始创于清代的肠旺面具有较为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是贵阳极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它做法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肠”指的是猪大肠,贵阳话称为“肥肠”。“旺”是猪血,贵阳话叫“衁(huāng)子”。“肠旺面”其实是“肠衁面”。谐音“常旺面”,寓意吉祥。肠旺面采用特制的手工鸡蛋面条煮制而成,主要佐料有猪大肠、猪血、油辣椒、脆臊、绿豆芽等,讲究汤“鲜而不油、面脆而不生、肠肥而不腻、血嫩而不腥、油红而不辣”。

“行话”是由特定行业或社会群体内部创造的专用术语体系,具有外行人难以理解的排他性特征。行话的形成与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既包含专业概念的精准表达,也涉及群体身份的识别功能。隐语行话又称为“民间秘密语”,是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现象。

旧时贵阳肠旺面馆店堂狭窄,吃客甚众,堂倌和掌勺师傅之间为配合默契,形成一套吆喝用的行话。

如今,在贵阳的大街小巷虽常见肠旺面馆,富有韵味的吆喝声却再难听见。这些行话术语,有的今天还使用,有的已经成为久远的文化记忆。

红:特指红辣椒油。由于红红的辣椒油浮在汤上,故又称“漂红”。

免红:指不放辣椒油。

红重:指多放辣椒油。

红轻:指少放辣椒油。

青:特指葱花儿。

免青:指不放葱花儿。

四臊:指脆臊、泡臊、肠臊和衁臊。

脆臊是用猪槽头肉或五花肉去皮切丁,加醪糟和盐大火反复翻炒至金黄颗粒,用冷水淋一下,再回锅加醋文火翻炒而成。泡臊是将豆腐干儿切丁后炸至八分熟,再用鸡汤和适量料酒、卤料文火慢炖。肠臊即猪大肠,将洗净后的猪大肠,用盐、醋反复揉搓,去除腥味儿,再加八角、山奈等卤料煮制六七成熟,捞出改刀后文火慢炖而成。

免衁:指不加血旺。

免臊:指不加脆臊。

免肠:指不加猪肠。

减条:指少要面条。

小菜:指垫在碗底的绿豆芽儿。

传说肠旺面创始之初并不加绿豆芽,后来由于傅家肠旺面有一顾客请堂倌到菜场去代买来煮吃。久之,加绿豆芽就成了“小菜”,小菜钱也就成了堂倌和掌勺师傅的小费。

汤宽:指汤多。

汤窄:指汤少。

旱挂子:指干拌,不要汤。

单碗:指不加面不加臊。

双加:指加两份臊子或加面又加臊。

全家福:指面和臊子全加。

热打滚:盛面之前烫碗。

带手来:指收拾干净桌子。

单客:指一位客人单独去面馆。

两相好:指两人同入面馆。

合席:与人同坐一桌。

喜相逢:熟人同在面馆吃面。

补敬:熟人相遇,争相结账,未能结账一方的客套语。

据老辈人回忆,当年的肠旺面馆,堂倌唱声绕堂,掌勺师傅凭记忆按先后顺序操作,丝毫不乱。

注:参考《贵阳市志·社会志·掌故分志》(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的记载,经调查后写作。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