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国大豆更圆?” 其实没人纠结豆子形状,真正让人憋屈的是:咱们农村成片良田闲着长草,却要花天量外汇,成船成船从国外进口大豆,做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
买洋豆、荒良田:这笔“亏本账”,我们还要算多久?
“外国大豆更圆?” 其实没人纠结豆子形状,真正让人憋屈的是:咱们农村成片良田闲着长草,却要花天量外汇,成船成船从国外进口大豆,做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
这画面多荒诞——守着自家米缸不掏,偏要花高价买邻居家的米,哪是正常买卖,分明是做亏本的冤大头。
一、现状:一边是良田闲置,一边是外汇外流
每年,我国都要动用巨额外汇进口大豆,撑起国内油料、饲料的半壁江山;可与此同时,不少农村的良田却在“躺平”,要么撂荒长草,要么种点杂粮敷衍。
不是土地不肥沃,也不是农民不想种,而是现实里的“账本”,让种地成了“亏本买卖”。
二、根源:不是种不出,是“小农模式”干不过“农业资本”
为啥宁愿进口也不多种?核心就一个:种豆“不划算”,本土大豆拼不过洋豆。
1. 小农种植,成本高、利润薄:一家几亩地,手工播种、小机械收割,人工、农资成本降不下来。忙活一整年,赚的钱还不如外出打一个月工。农民最会算账,赔本的买卖没人愿做。
2. 洋豆低价,趁虚而入:美国、巴西等地广人稀,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政府补贴,让大豆成本极低。洋豆运到中国,价格比本土大豆还便宜,饲料厂、榨油企业逐利而行,自然选便宜的。
表面是“洋豆赢了本土豆”,本质是“小农经济”的零散模式,扛不住“农业资本”的规模化冲击。
三、后果:饭碗被卡脖,农民被挤出
这笔账,亏的不只是钱,更是战略主动权和农民的生计:
战略上“被卡脖”:大豆是油料、饲料的核心原料,咱们的需求命脉攥在别人手里。国际风云一变,人家断供或涨价,国内食用油、肉蛋奶价格就可能“地震”,饭碗端得不踏实,还得看人家脸色。
农民“被挤出”市场:进口越多,国内大豆价格越被压低;价格越低,农民越不愿种;越不种,越依赖进口——恶性循环下来,本土农业被挤压,农民没了种地的奔头。
四、出路:规模化是关键,“怎么合”是难点
破局的核心,必然是“规模化种植”:把零散土地连成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型机械降低成本,才能让本土大豆有竞争力。但难点在于:地怎么合、利怎么分?
1. 路子一:资本下乡承包:大公司租地搞大农场,有钱有技术,能快速实现规模化。但问题也明显:利润大头被资本拿走,农民每年只收得几百块钱的租金,慢慢脱离土地,利益没保障。
2. 路子二:农民集体合作:这是最该走的正路,也是最难的路。需要村里有服众的带头人,有公平的章程,把大家的土地、资金凑到一起干。人心齐才能泰山移。
现在的困境就是:高成本的“小农模式”活不下去,能让农民当家作主、共享利益的“规模化正道”还没走通,咱们卡在了中间,不上不下。
结语:算好经济账,更要守住战略账
买洋豆看似省了几分钱,实则输掉了农业主动权,这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
最终的答案,一定是走“集体化、规模化”之路:整合土地资源,用现代技术种地,让利润真正留在农村、装进农民口袋。只有这样,才能既装满咱们的“油瓶子”,又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这条路或许难走,但关乎饭碗安全、农民生计,再难也得蹚出来——这需要政策的坚定支持,走集体化道路,也更需要基层的实践智慧。
来源:走过飘雪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