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暴跌背后,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婚不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21:26 1

摘要:“我每天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刷求职网站,因为我没有存款,失业的状态让我陷入生存焦虑。”24岁的七七(化名)今年已失业两次,她坦言,“在这种状态下,我无法结婚甚至生孩子,因为我连自己的温饱都没能彻底保证。”

出生人口954万,51.8%年轻人拒绝婚姻:不婚不育的真相令人心酸

现实的经济困境正无声地塑造着一代人的婚育选择,无数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了“不婚不育”。

“我每天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刷求职网站,因为我没有存款,失业的状态让我陷入生存焦虑。”24岁的七七(化名)今年已失业两次,她坦言,“在这种状态下,我无法结婚甚至生孩子,因为我连自己的温饱都没能彻底保证。”

七七的处境并非个例。2024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降至954万,结婚登记数仅610.6万对,比前年猛降20.5%,创下近40年最大跌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51.8%的大学生认为“拥有婚姻不重要”,59.4%对生育子女说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人观念与生存状况的深刻变迁。

---

01 经济压力:压倒婚育意愿的大山

“抚养孩子费用太高”以56.8%的得票率成为年轻人不愿生育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时间、精力不够”。

这些数据背后,是年轻人面对的现实困境。

住房、教育、就业三座大山直接压低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一份针对中国低生育水平特殊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照料困境、教育焦虑和住房负担是三个具有中国特殊性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闵行区的一次生育意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粗略一算花了将近50万。”这还不包括住房、医疗等其他开支。

房价的持续上涨更是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美国一项研究表明, rising housing costs since 1990 have been a significant cause of the decline in U.S. births。

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中国。

02 观念变革:从“家庭本位”到“个人中心”

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念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变。现年30岁的杨老师指出,当代个人的“社会时钟”已向后推推迟。

“研究所毕业之后,等工作3、5年稳定了,年龄基本上就靠30了。学龄较高的女生已养成了独立的人格、生活与经济,对婚姻就没有这么迫切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教授分析,如今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正在后退。

“爱一个人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对于能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这是挑战也是幸福。但对于难以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就会引发强烈的损失厌恶。”

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仅仅是个人的一种选择。

03 性别差异:母职惩罚与职业发展

女性比男性更不愿意恋爱、结婚和生育子女,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有95%的女性受访者认为生育会影响女性职场发展。生育期间,女性最担心的职场变化是“职位被别人顶替”,这一选项得到68.23%的女性受访者认同。

“母职惩罚”让女性更担心职业晋升受阻。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在生育和育儿过程中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少,而女性可能预见到自己将独自承担大部分的育儿压力。

一位妇联工作者道出了许多女性的担忧:“我们想拼一个温暖的亲子关系,但能力和沟通技巧却严重不足。不是不想生,是怕生完了,不知道怎么养、怎么爱。”

04 信息茧房:网络时代的婚育认知

信息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人对婚育的认知。陈祉妍教授指出,“信息茧房”是现在年轻人不想结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择婚姻和育儿的是幸福的大多数,但也是沉默的大多数。如果网上都在说生孩子很痛,养孩子很辛苦,婚姻不幸福,年轻人当然会趋利避害。”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很多自媒体的情况偏离现实,今天的年轻人又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

这种偏离现实的信息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年轻人对婚育的负面认知。

陈教授担心,“年龄越小,受‘信息茧房’的影响越严重。现在的‘10后’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没进入婚恋的主战场,但网络算法、流量导向是在逐步加强的。”

05 政策困境:催生政策与现实脱节

面对持续下降的生育率,各级政府确实推出了许多催婚、催生政策,包括发放现金,延长产假、陪产假,提供职业发展,甚至建立交友平台。

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当前催生政策多着眼第二或第三胎,但大陆国家卫健委资料显示,若想催生更多孩子,一孩生育才是该稳住的“基本盘”。

人口基金的报告警告,应对生育率下降问题时,应避免采取简单化或强制性的手段——诸如生育奖励金或硬性生育指标——并指出这类政策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构成对人权的侵犯。

翟振武教授在讲座中强调,要有效提振生育水平,政策制定必须精准破解照料困境、教育焦虑等核心制约因素。

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室里,翟振武教授在讲座尾声时留下发人深省的话:“我们需要的不是普适性的经济补贴,而是精准破解照料困境、教育焦虑等具有中国特殊性的核心制约因素。”

一位在闵行区参与生育意愿座谈的年轻人说得更加直白:“不是我不想生,是我怕我把焦虑传递给下一代。”

当95后女性拒绝生育,并不是身体不行,而是精神“先崩了”。在高低起伏的房价与薪资之间,在职场内卷与育儿压力之间,这届年轻人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做出选择。

而他们的选择,正在重塑着我们社会的未来。

来源:荷你相遇小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