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习”,不是习题,是习气,是性情,是骨子里的那份韧劲与担当。
孩子命运的分水岭,不在考场
孩子的起跑线,也不在补习班。
人生关键处,往往都会让位于一个更根本的东西——性格。
《三字经》开篇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习”,不是习题,是习气,是性情,是骨子里的那份韧劲与担当。
你若以为给孩子报最贵的班、找最好的老师就是赢在起点,那便错看了人生的赛道。
有的孩子遇挫愈勇,有的孩子一击即溃;有的孩子待人如春,有的孩子出口成剑——这差距,哪里是几张满分试卷能填平的?
古人育人,先正其心,后启其智。
如今我们,却把顺序颠倒了。
《论语》里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一个孩子如何说话,就如何做人。
有的孩子开口是“我来帮你”,有的孩子张口是“都怪你”;
有的孩子失败时说“我再试试”,有的孩子遇事就说“我不行了”。
这言语之间,高下立判。
最优秀的父母,不是教孩子背多少诗词,而是教他:
遇难事,不说“做不到”,说“我换个方法”
与人争,不吐恶言,懂得“理直气和”
被帮助,不吝啬“谢谢”;伤到人,不羞于“对不起”
这言语里的温度与担当,才是他未来行走世界的通行证。
若一个孩子开口就是抱怨、推诿、刻薄,哪怕科科满分,也难成大器。
《朱子家训》中写:“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就知他的格局。
有的孩子:
玩具散落一地,视而不见
与人相处,事事要争第一
遇困难,立即放弃找妈妈
而有的孩子:
书桌整洁,做事有始有终
懂得分享,不独占好处
摔倒了拍拍土,继续向前
这差别,不在智商,在品性。
现代心理学发现:坚毅(Grit)比智商更能预测成功。
一个能管住自己、坚持到底的孩子,哪怕起步慢,终能行稳致远。
《道德经》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能驾驭自己才是真强。
见过太多“聪明孩子”:
一次考砸,一蹶不振
一句批评,崩溃大哭
一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也见过那些“普通孩子”:
失败后擦干眼泪,继续努力
被指责时,先想“我哪里可以改进”
能等待,能忍耐,能接受不完美
这两种孩子,谁更可能幸福?答案不言自明。
情绪这把刀,能护身,也能伤己。教会孩子与情绪共处,比教会他解难题更重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句古话,不是迷信,是智慧。
童年时期播下的性格种子,会在青春期发芽,在成年时长成大树。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性格教育,就是给他什么样的人生底色。
聪明的父母,懂得:
少逼孩子做题,多教孩子做人
少关注分数,多培养韧性
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放手
愿每个孩子,都能长成这样的模样:
不必惊艳众人,但能扛住风雨;不必事事第一,但能坚持到底。
这样的孩子,哪怕去不了清华北大,也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成诗篇。
来源:今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