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四次巅峰对决:从白江口碾压到抗战决胜,中国人凭啥越打越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20:12 2

摘要:如果把中日两国的历史比作一部恩怨交织的连续剧,那“战争”绝对是最虐心也最热血的篇章。从公元7世纪的白江口碧波,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锣鼓,整整一千三百多年里,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居,打了四场改变东亚格局、刻进民族记忆的硬仗。

文/白鸽

如果把中日两国的历史比作一部恩怨交织的连续剧,那“战争”绝对是最虐心也最热血的篇章。从公元7世纪的白江口碧波,到1945年的抗战胜利锣鼓,整整一千三百多年里,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居,打了四场改变东亚格局、刻进民族记忆的硬仗。

这四次战争,不是简单的“打架分输赢”——赢的背后是文明的底气、制度的韧性、民族的血性;输的教训(比如甲午之战)则像一把尖刀,扎醒了沉睡的国人。今天咱们就顺着历史的脉络,扒开那些硝烟弥漫的往事,用最接地气的话,聊聊这四次中日死磕:谁赢了、谁输了,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到底凭啥能在千年交锋里,越打越硬、越打越清醒。

全程带情绪、有细节、有讨论,不搞教科书式的生硬罗列,就像咱坐在一块儿,翻着老照片聊祖宗的硬仗、民族的痛与光。

一、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大唐的“首次亮剑”,把日本打回“学生身份”

这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正面硬刚,堪称“文明代差下的降维打击”。当时的唐朝,正处在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期,是东亚当之无愧的“文明大哥”;而日本刚从原始部落联盟进化成中央集权国家,学了点唐朝的皮毛,就想在朝鲜半岛“搞事情”,结果被大唐舰队按在白江口水域,揍得怀疑人生。

1. 战争背景:朝鲜半岛的“小弟之争”,日本想抢大哥的话语权

要聊白江口之战,得先说说当时的“东亚朋友圈”。公元7世纪,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其中新罗是唐朝的“铁杆小弟”,百济和高句丽则抱团对抗唐朝,还偷偷勾搭了日本。

日本当时的统治者是天智天皇,心里憋着一股“想当大哥”的野心。他们刚模仿唐朝搞完“大化改新”,觉得自己翅膀硬了,想借着支援百济的机会,把势力伸进朝鲜半岛,甚至挑战唐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刚学会走路,就想跟世界冠军赛跑”。

而唐朝这边,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国力正盛,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咸海,南抵越南,北达贝加尔湖。对唐朝来说,朝鲜半岛是“家门口的安全线”,新罗是自己的藩属国,百济联合高句丽、勾搭日本搞事情,就是在打大唐的脸,更是挑战唐朝的东亚秩序。

所以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大哥维护小弟+巩固秩序” vs “小弟想上位+挑战大哥”的较量。日本想借着百济的地盘,在东亚刷存在感;唐朝则必须亮剑,告诉周边国家:“大哥的规矩,不能破!”

2. 战场实景:一场“大人打小孩”的碾压局,大唐舰队堪称“古代航母”

公元663年8月,唐朝和新罗联军,与日本和百济联军,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遭遇。这一战的规模,放在当时的东亚堪称“海战天花板”——唐朝这边,派出了170艘战船,士兵2万多人(包括海军和陆军);日本那边,来了400多艘战船,士兵4万多人,再加上百济的军队,总兵力比唐军多一倍。

单看数量,日本好像占优,但一交手,就暴露了“纸老虎”的本质。咱先说说双方的“装备差距”:唐朝的战船是“楼船”,高达数丈,分多层,上面有城楼、箭楼,还有投石机、弩箭阵,简直就是“古代航母”。船身用坚硬的木材打造,还裹了铁皮,防护力超强;而日本的战船,大多是“舢板船”,又小又轻,船身单薄,最多只能站几十个人,别说投石机了,连像样的防护都没有。

再说说“战术差距”。唐朝的海军将领刘仁轨,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打仗讲究“谋定而后动”。他看到日本战船数量多但混乱,就采用“分进合击、火攻破敌”的战术:先把大唐舰队排成“雁形阵”,把日本战船引诱到狭窄的水域,然后用大舰堵住去路,再用火箭、火球攻击日本战船。

日本舰队的指挥官,完全是“没见过大场面”的菜鸟,看到唐军舰队,居然想靠“人多势众”硬冲。结果400多艘小船挤在狭窄的江面上,互相碰撞,根本转不开身。唐军的火箭一射,日本战船瞬间变成“火海”,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江面上全是日本士兵的惨叫声、战船的爆炸声。

《旧唐书》里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啥意思?就是刘仁轨在白江口和日本兵遭遇,打了四场仗全赢了,烧了日本400多艘船,烟火把天都熏黑了,海水都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这场仗打得有多狠?日本士兵要么被烧死、淹死,要么被唐军的弩箭射死,几乎全军覆没。百济国王吓得连夜逃跑,后来被唐军俘虏;日本剩下的残兵,屁滚尿流地逃回日本,连头都不敢回。

3. 为啥赢:不是唐军能打,是“文明代差”根本没法追

白江口之战,唐朝赢的根本不是“人多”,而是“全方位的文明碾压”,这种差距,日本当时拍马都赶不上:

第一,制度优势:唐朝的中央集权 vs 日本的“部落残留”。唐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一声令下,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能集中起来。比如打造战船的木材、锻造兵器的铁、筹集粮草的粮食,都能通过完善的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快速征集。而日本刚搞完“大化改新”,还残留着很多部落联盟的痕迹,各地的贵族势力很大,中央政府根本没法统一调动资源。看似派了4万多人,其实都是各地贵族拼凑的“杂牌军”,战斗力参差不齐。

第二,技术优势:大唐的“黑科技” vs 日本的“模仿秀”。唐朝的冶铁技术、造船技术、火器技术(当时的火箭、火球)都是世界顶尖水平。比如唐军的弩箭,射程能达到300步,穿透力极强,日本士兵的皮甲根本挡不住;而日本的兵器大多是青铜或劣质铁打造的,砍在唐军的铁甲上,跟“挠痒痒”一样。造船技术更是差距悬殊,唐朝的楼船能在海上抗风浪,而日本的小船在江河里都容易翻,更别说打仗了。

第三,战略优势:大国的全局观 vs 小国的“短视”。唐朝打这场仗,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维护东亚秩序,所以联合了新罗,形成了“盟友合力”。而日本打这场仗,纯粹是为了扩张势力,想在朝鲜半岛分一杯羹,既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没有稳定的盟友(百济本身就是个弱国)。打仗的时候,日本舰队指挥官只知道硬冲,根本不懂战术配合,而唐军则是“谋定而后动”,一步步把日本舰队引入陷阱。

第四,底气优势:盛世的自信 vs 初生的狂妄。当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包容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人才。唐军士兵大多是跟着唐朝打天下的老兵,见过大场面,士气高昂,心里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而日本士兵,虽然人数多,但大多是第一次出国打仗,连唐朝的战船都没见过,心里发怵,一遇到火攻就慌了神,根本没法组织有效抵抗。

4. 历史影响:日本被打服,乖乖当“学生”,一当就是一千年

白江口之战,对日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不是国力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日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唐朝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天壤之别”。逃回日本的残兵,把唐朝的强大添油加醋地传了回去,日本全国上下都吓怕了,生怕唐朝派兵打过来。

为了自保,日本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国内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比如在九州岛修建了“水城”,就是为了防备唐军的进攻;二是彻底放下“大哥梦”,乖乖当唐朝的“学生”,派出更多的遣唐使,全方位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技术。

此后的一千年里,日本再也不敢挑战中国的地位,而是一门心思地“抄作业”: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建造了平安京;根据汉字创造了假名;学习唐朝的科举制度、官制;甚至连服装、饮食、礼仪都照搬唐朝。可以说,白江口之战,把日本“打回了原形”,也奠定了此后一千年东亚的“华夷秩序”——中国是大哥,日本是小弟,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明朝。

而对唐朝来说,这场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周边的国家(比如新罗、百济、高句丽,还有东南亚的国家)都更加敬畏唐朝,纷纷派使者来朝贡,唐朝的“天朝上国”地位更加稳固。

二、万历朝鲜战争(公元1592-1598年):大明的“跨国保卫战”,把日本的“扩张梦”打碎在朝鲜半岛

白江口之战一千年后,日本又不安分了。这次的主角是丰臣秀吉,一个从农民逆袭成日本“关白”(相当于宰相)的狠角色。他统一日本后,野心爆棚,想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甚至建立一个“以北京为首都,统治亚洲”的大帝国。

而当时的明朝,已经过了嘉靖、万历的鼎盛期,有点“中晚年”的疲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面对日本的侵略,明朝还是派出了大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了一场长达七年的“跨国保卫战”——这就是万历朝鲜战争,也叫“壬辰倭乱”。

1. 战争背景:丰臣秀吉的“野心膨胀”,明朝的“家门口保卫战”

丰臣秀吉这个人,确实有点本事,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但统一之后,他的野心越来越大,觉得日本太小,不够他施展拳脚,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边的朝鲜和中国。

他在给手下的信里说:“吾欲假道朝鲜,直入于明,使其君为臣,其妻为妾”——意思就是,我要借道朝鲜,攻打明朝,让明朝的皇帝当我的臣子,皇后当我的小妾。这种狂妄,简直是把明朝和朝鲜不放在眼里。

1592年,丰臣秀吉派出了20万大军,分九路进攻朝鲜。当时的朝鲜,已经和平了两百多年,军队战斗力极差,根本不是日本战国老兵的对手。日军一路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就占领了朝鲜的首都汉城(今首尔)、陪都平壤,朝鲜国王李昖吓得逃到了鸭绿江边,向明朝求救,甚至提出“内附明朝,成为明朝的一个省”。

而明朝这边,一开始还怀疑朝鲜是“诱敌深入”,后来派使者去朝鲜探查,才发现朝鲜是真的快亡国了。明朝皇帝万历虽然平时爱偷懒,但在国家大义上一点不含糊——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日本打朝鲜,就是打明朝的脸,而且一旦朝鲜被日本占领,明朝的东北边境就会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唇亡齿寒”的道理,明朝的大臣们都懂。

所以,这场战争对明朝来说,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家门口的保卫战”。万历皇帝下旨,任命李如松为提督,率领大军入朝作战,目标只有一个:把日军赶出朝鲜,打碎丰臣秀吉的扩张梦。

2. 战场实景:从平壤大捷到露梁海战,大明铁骑让日军闻风丧胆

万历朝鲜战争前后打了七年,分为两个阶段:1592-1593年是第一阶段,1597-1598年是第二阶段,中间有一段时间的和谈(其实是日本的缓兵之计)。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有很多经典战役,咱们挑几个最热血的说说:

(1)平壤大捷:大明铁骑的“闪电战”,日军哭着弃城而逃

1593年1月,李如松率领4万大明大军,跨过鸭绿江,直奔平壤。当时防守平壤的是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手下有2万多日军。平壤城地势险要,城墙高大,日军在城墙上布满了火器,还挖了护城河,防守十分严密。

李如松是个“猛将兄”,打仗喜欢“出奇制胜”。他先派人假装和日军谈判,麻痹敌人,然后趁着夜色,兵分三路,对平壤城发起猛攻。明军的武器装备,当时在亚洲也是顶尖的:有“佛郎机”(西式火炮)、“虎蹲炮”(小型火炮)、“鸟铳”(火枪),还有威力巨大的“大将军炮”。

战斗打响后,明军的火炮对着平壤城墙狂轰,城墙被轰出了好几个大口子。李如松亲自率领骑兵,从缺口冲入城中,明军士兵个个奋勇当先,与日军展开巷战。日军的火器虽然也不错,但比起明军的火炮,威力和射程都差了一截,而且日军不擅长近战,面对明军的骑兵,根本不是对手。

激战一天后,日军全线溃败,小西行长带着残兵,从平壤城的西门逃跑,一路上被明军追杀,死伤惨重。平壤大捷,明军大获全胜,收复了平壤城,毙伤日军1万多人,而明军的伤亡只有几千人。这场仗,打出了大明的威风,也让朝鲜军民看到了希望。

(2)碧蹄馆之战:明军的“以少胜多”,硬刚日军主力

平壤大捷后,李如松想乘胜追击,收复汉城。但由于进军太快,粮草补给没跟上,而且情报有误,李如松率领的3000骑兵,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遭遇了日军的主力——3万多人。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遭遇战,日军把明军团团包围,想一口吃掉。但明军的骑兵战斗力极强,李如松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奋勇拼杀。明军的骑兵配备了“三眼神铳”(可以连射三发的火枪),近战中威力巨大,日军的步兵根本挡不住。

双方激战了一整天,明军虽然人数少,但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顽强的斗志,硬生生顶住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后来,明军的援军赶到,日军害怕被包围,只好撤退。碧蹄馆之战,明军以少胜多,毙伤日军几千人,虽然没能收复汉城,但也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让日军不敢再轻易主动进攻。

(3)露梁海战:战争的“收官之战”,日军舰队全军覆没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失去了主帅,士气低落,开始准备撤退。明朝和朝鲜联军决定趁势追击,在露梁海峡(今韩国庆尚南道南海郡)设伏,打响了露梁海战。

这场海战,明朝和朝鲜联军出动了数百艘战船,日军则有500多艘战船,载着几万士兵准备撤退。明军的将领陈璘、邓子龙,朝鲜的将领李舜臣,都是海战高手。他们采用“火攻+围歼”的战术,先把日军的舰队引诱到露梁海峡,然后用火炮和火箭攻击日军的战船,再派士兵跳上日军的战船,展开肉搏战。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邓子龙率领的战船,因为冲得太靠前,被日军的战船包围,邓子龙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但明军和朝鲜联军没有退缩,继续猛攻。李舜臣率领朝鲜舰队,冲入日军舰队中,与日军展开激战,最后也壮烈牺牲。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日军的舰队全军覆没,几万士兵不是被烧死、淹死,就是被俘虏。露梁海战,是万历朝鲜战争的收官之战,彻底摧毁了日军的海上力量,也意味着丰臣秀吉的扩张梦,彻底破碎。

3. 为啥赢:大明的“瘦死骆驼比马大”,日军的“野心撑不起实力”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赢的不容易——当时的明朝,内部有党争,外部有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威胁,国力已经不如从前,打这场仗,几乎耗尽了明朝的国库。但即便如此,明朝还是赢了,原因有这几点:

第一,国力底子厚:明朝的“战争潜力”远超日本。虽然明朝已经过了鼎盛期,但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人口有1亿多,而日本当时的人口只有2000多万。明朝的粮食产量、钢铁产量、财政收入,都不是日本能比的。比如明朝为了打这场仗,前后投入了几十万大军,筹集了几千万两白银的军费,还能源源不断地向朝鲜输送粮草和装备。而日本,虽然派出了20万大军,但由于补给线太长(从日本到朝鲜,要跨过大海),粮草和装备经常短缺,士兵经常吃不饱饭,战斗力自然下降。

第二,军事装备先进:明军的“火器优势”碾压日军。明朝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高峰期,明军的火器种类多、威力大,比如“大将军炮”“佛郎机”“鸟铳”,这些火器在当时的亚洲都是顶尖的。而日本的火器,虽然是从葡萄牙人那里学来的,但技术不够成熟,威力和射程都不如明军。比如平壤大捷中,明军的火炮能轰塌平壤的城墙,而日军的火器只能打伤近距离的士兵。此外,明军的骑兵也很厉害,日本的步兵和骑兵都不是对手。

第三,将领谋略+士兵血性:明军的“精气神”没丢。明朝的将领李如松、陈璘、邓子龙,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打仗有谋略、有勇气。李如松的“出奇制胜”,陈璘的“海战指挥”,都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才能。而明军的士兵,虽然有不少是招募的新兵,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个奋勇当先,不怕牺牲。比如碧蹄馆之战,3000明军骑兵硬刚3万日军,没有一个人退缩;露梁海战,邓子龙、李舜臣壮烈牺牲,士兵们依然继续战斗,这种血性,是日军比不了的。

第四,盟友给力:中朝联军的“同心协力”。朝鲜虽然军队战斗力差,但朝鲜的百姓和士兵,在明军的支援下,也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朝鲜的将领李舜臣,是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他率领朝鲜舰队,多次击败日军的舰队,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中朝联军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而日军则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盟友,自然难以取胜。

第五,日本的内部问题:丰臣秀吉的“野心大于能力”。丰臣秀吉虽然统一了日本,但日本的内部并不稳定,各地的大名(诸侯)虽然表面上服从丰臣秀吉,但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意为丰臣秀吉的野心卖命。而且丰臣秀吉的战略规划也很混乱,他想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但根本没有考虑到明朝的实力,也没有制定完善的补给计划和战略部署。一旦战事不顺,日军的士气就一落千丈,再加上丰臣秀吉病逝,日军更是群龙无首,只能撤退。

4. 历史影响:日本老实了三百年,明朝元气大伤,后金趁机崛起

万历朝鲜战争,对中日朝三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日本来说,这场战争是“毁灭性”的——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丰臣秀吉的扩张梦彻底破碎,日本的国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后,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也不敢对外扩张,老实了整整三百年,直到明治维新后,才又重新燃起了侵略的野心。

对明朝来说,这场战争是“惨胜”——虽然赢了,但也耗尽了明朝的国库,前后投入了几千万两白银的军费,相当于明朝三年的财政收入。而且明朝的军队在战争中伤亡惨重,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更严重的是,明朝为了打这场仗,把东北的军队调到了朝鲜,导致东北的防御空虚,后金(清朝的前身)趁机崛起,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为后来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对朝鲜来说,这场战争是“亡国危机后的重生”——朝鲜虽然被日军占领了大部分领土,百姓死伤惨重,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在明朝的帮助下,终于赶走了日军,保住了国家。此后,朝鲜更加依附明朝,成为明朝的“铁杆小弟”,两国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三、甲午中日战争(公元1894-1895年):大清的“耻辱一败”,被昔日“学生”狠狠打脸

万历朝鲜战争三百年后,中日两国再次交锋。但这一次,局势完全反转——曾经的“大哥”清朝,被曾经的“学生”日本,打得落花流水,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 战争背景:日本的“明治维新” vs 清朝的“洋务运动”,改革差距定胜负

这三百年里,中日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逐渐衰退。1853年,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强迫日本打开国门,日本面临着和清朝一样的“亡国危机”。但日本没有像清朝那样被动挨打,而是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核心是“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军事技术。日本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经济上,发展近代工业,建立了钢铁厂、造船厂、兵工厂;军事上,仿照西方的军队编制,建立了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还实行了“征兵制”,保证了军队的兵源。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日本的国力迅速提升,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后,也面临着“亡国危机”,于是开展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来实现“自强”“求富”。但清朝的改革是“治标不治本”——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官员,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而且改革过程中充满了腐败和内斗。比如清朝建立的北洋水师,虽然从西方购买了先进的军舰,但军队的管理极其混乱,士兵纪律松弛,军官贪污腐败,战斗力大打折扣。

到了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国力已经超过了清朝,日本的野心也再次膨胀,把侵略的目标对准了中国和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向清朝求救,日本也趁机派兵进入朝鲜,并且不断挑衅清朝,蓄意挑起战争。同年7月,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偷袭清朝的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2. 战场实景:从黄海海战到辽东战役,大清的“纸老虎”被戳破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分为海战和陆战两个战场,海战的核心是黄海海战,陆战的核心是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这场仗,清朝输得一塌糊涂,几乎是“全线溃败”:

(1)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悲壮一战”,主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1894年9月,清朝的北洋水师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了日本的联合舰队。北洋水师有10艘主力战舰,日本联合舰队有12艘主力战舰,双方的实力差距不大——北洋水师的军舰吨位大、装甲厚,但航速慢、火炮射程近;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吨位小、装甲薄,但航速快、火炮射程远。

战斗打响后,北洋水师的舰队排成了“雁形阵”,试图发挥自己的装甲优势,近距离打击日军;而日本联合舰队则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利用自己的航速优势,绕到北洋水师的侧翼,进行远距离炮击。

战斗一开始,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主力战舰,就成为了日军的重点攻击目标。日军的火炮密集地轰击“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艘战舰虽然装甲厚,没有被击沉,但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火炮被炸毁,士兵伤亡惨重。

而北洋水师的其他战舰,情况更加糟糕。“致远”号战舰在管带邓世昌的率领下,奋勇作战,多次冲向日军的舰队,但由于航速慢,被日军的火炮击中,船身起火。邓世昌见战舰即将沉没,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军的“吉野”号战舰,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最终被日军的鱼雷击中,“致远”号沉没,邓世昌和全舰200多名士兵壮烈牺牲。

“经远”号战舰也在管带林永升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激战,最后被日军的舰队包围,船身起火沉没,林永升和全舰士兵也壮烈牺牲。

黄海海战打了五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了5艘战舰,伤亡士兵1000多人;而日本联合舰队只损失了几艘小船,伤亡士兵几百人。北洋水师虽然没有全军覆没,但主力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失去了制海权。

(2)辽东战役:日军的“烧杀抢掠”,清朝的“不战而逃”

黄海海战之后,日军开始进攻中国的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清朝的重要门户,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但清朝的守军却战斗力低下,而且指挥官贪生怕死。日军进攻金州,守军不战而逃;日军进攻大连,大连的守将居然带着士兵和财产逃跑了,把大连的炮台和武器装备都留给了日军;日军进攻旅顺,旅顺的守将也弃城而逃,只有少数士兵自发抵抗。

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在四天三夜里,杀害了旅顺城内的平民两万多人,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旅顺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也暴露了清朝军队的腐败和无能。

(3)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的“最终覆灭”,清朝的“彻底投降”

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水师的基地,北洋水师的剩余战舰都停泊在这里。日军采用“海陆夹击”的战术,一方面从海上进攻威海卫的港口,另一方面从陆地进攻威海卫的炮台。

清朝的守军虽然进行了抵抗,但由于失去了制海权,而且援军迟迟不到,威海卫的炮台先后被日军占领。日军利用占领的炮台,轰击北洋水师的战舰,北洋水师的战舰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在绝望中,北洋水师的部分将领投降了日军,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等主力战舰,要么被日军击沉,要么被日军俘虏。2月17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清朝的彻底失败。1895年4月,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经三国干涉还辽,清朝赔偿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 为啥输:不是日军太强,是清朝的“腐朽透顶”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输得一点都不冤。表面上看,是北洋水师的战败,但根本原因是清朝的封建制度已经腐朽透顶,改革不彻底,与日本的近代化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制度腐朽:封建专制 vs 资本主义制度。清朝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官员贪污腐败,根本没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甲午战争期间,慈禧太后为了举办自己的60大寿,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的军舰没有钱维修和购买弹药。而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虽然天皇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国家的决策是由内阁和议会共同制定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上下一心,支持战争。

第二,改革不彻底: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 vs 明治维新“全面西化”。清朝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比如北洋水师,虽然拥有先进的军舰,但军队的管理仍然是封建式的,士兵没有近代化的军事思想,军官贪污腐败,纪律松弛。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军事技术、教育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实现了近代化。

第三,军事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 vs 日军的近代化军队。清朝的军队,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士兵大多是招募的流民,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低下;军官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或者花钱买官得来的,根本不懂军事指挥。比如北洋水师的士兵,在军舰上赌博、嫖娼、吸食鸦片,甚至把军舰上的炮管当成晾衣杆。而日本的军队,是仿照西方的军队编制建立的,实行了“征兵制”,士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军官大多是从军事学校毕业的,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

第四,国民意识淡薄:一盘散沙 vs 日本的“军国主义动员”。清朝的百姓,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下,没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认为战争是“皇帝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朝的百姓很少支持军队,甚至有的百姓还帮助日军。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宣传“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培养了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全国上下一心支持战争,百姓纷纷捐款捐物,青年踊跃参军。

4. 历史影响:中国的“亡国危机”加剧,日本的“扩张野心”膨胀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惨痛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亡国危机”。同时,这场战争也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让中国人意识到,清朝的落后已经到了极点,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挽救国家。于是,后来爆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对日本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让日本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大片的殖民地,国力迅速提升,成为了东亚的霸主。同时,这场战争也让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更加膨胀,日本开始把侵略的目标对准了整个亚洲,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四、抗日战争(公元1931-1945年):中华民族的“生死决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几十年后,日本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次,日本的野心更大,想彻底征服中国,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而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抗争,已经觉醒,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打响了一场长达十四年的“生死决战”——抗日战争。

1. 战争背景:日本的“大陆政策” vs 中国的“民族觉醒”

日本自从甲午中日战争胜利后,就制定了“大陆政策”,企图先占领中国的东北,再占领全中国,最后占领亚洲,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是日本的殖民帝国)。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内矛盾激化。为了转嫁国内矛盾,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然后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占领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东北人民的殖民统治。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本军队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而中国,经过了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事件,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放下恩怨,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族人民、各个党派、各个阶层,都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2. 战场实景:从平型关大捷到原子弹爆炸,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抗日战争长达十四年,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战场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有很多经典战役,也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是中华民族用血肉筑成的长城:

(1)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的“首次亮剑”,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9月,日军占领了大同后,继续向平型关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占领太原。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防御,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率领下,在平型关设伏,准备伏击日军。

9月25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一部,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八路军的战士们奋勇当先,向日军发起猛攻。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由于地形不利,而且没有防备,被八路军打得晕头转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近战,八路军的战士们用步枪、手榴弹,甚至用刺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

激战一天后,八路军大获全胜,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首次大捷,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士气。

(2)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殊死抵抗”,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投入了80多万兵力,日军投入了20多万兵力。

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士兵们个个奋勇当先,不怕牺牲。比如第88师524团的谢晋元团长,率领800多名士兵,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展开了激战。他们在四行仓库坚守了四天四夜,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毙伤日军200多人,而自己的伤亡只有几十人。四行仓库保卫战,震惊了世界,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精神。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了30多万人,但也歼灭了日军6万多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虽然上海最终被日军占领,但淞沪会战为中国的工业内迁、战略物资转移争取了时间,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3)台儿庄战役:国民党军队的“重大胜利”,歼敌万余人

1938年3月,日军进攻台儿庄,企图占领徐州,打通津浦铁路。国民党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率领下,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了激战。

中国军队采用“诱敌深入+围歼”的战术,先把日军引诱到台儿庄城内,然后从两翼发起进攻,把日军团团包围。日军在台儿庄城内与中国军队展开了巷战,双方激战了半个多月,中国军队多次发起冲锋,与日军展开肉搏战。

最终,中国军队大获全胜,歼灭日军1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士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4)百团大战:八路军的“破袭战”,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0年8月,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振奋全国的抗战士气,八路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参战的八路军部队有105个团,兵力达20多万人。

八路军的战士们对日军的交通线、据点、矿山、工厂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破坏了日军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炸毁了日军的据点、矿山、工厂,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百团大战持续了三个半月,八路军共歼灭日军2万多人、伪军5万多人,破坏日军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

百团大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战略反攻:日本侵略者的“穷途末路”,最终投降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关东军;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也发起了战略反攻,收复了大量的失地。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签署了投降书。

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华民族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3. 为啥赢:不是靠运气,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与韧性”

抗日战争,中国赢的不容易——日本是一个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力远超中国,而且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先进。但中国最终还是赢了,原因有这几点:

第一,民族觉醒:全民族抗战的“合力”。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放下恩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族人民、各个党派、各个阶层、各个团体,都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工人罢工、农民参军、学生请愿、商人捐款,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这种民族凝聚力,是日本侵略者永远无法战胜的。

第二,战略正确:持久战的“远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个战略方针,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节节抵抗,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开展游击战、破袭战,不断打击日军,积累力量;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队发起全面反攻,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

第三,国际支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助力”。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物资和贷款,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比如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关东军;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击日本,牵制了日本的大量兵力;美国的原子弹,也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第四,日军的失道寡助:侵略战争的“本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也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的国力逐渐消耗殆尽,士兵的士气低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最终必然会取得胜利。

4. 历史影响: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它彻底洗刷了甲午中日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让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了。这场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而对日本来说,抗日战争的失败,让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梦想彻底破碎,日本的军国主义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军国主义制度,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五、千年交锋的启示:中国人凭啥越打越硬?

回顾中日两国的四次战争,从白江口的碾压,到万历朝鲜战争的惨胜,从甲午战争的耻辱,到抗日战争的决胜,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中国人不是天生就强大,但我们总能在危难中觉醒,在挫折中成长,在战斗中凝聚力量。

中国人凭啥越打越硬?不是因为我们好战,而是因为我们热爱和平,珍惜家园;不是因为我们天生能打,而是因为我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不是因为我们运气好,而是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韧性和团结一心的凝聚力。

白江口之战,我们赢在文明的底气;万历朝鲜战争,我们赢在国力的底子;抗日战争,我们赢在民族的觉醒。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制度的腐朽比技术的落后更可怕。

今天,中日两国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回顾这四次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不再遭受侵略和耻辱。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千年交锋,胜负已分;历史昭昭,和平可贵。愿中日两国能以史为鉴,世代友好;愿中华民族能自强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日历次战争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