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收复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很重要但是意义不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20:23 1

摘要:我在前一篇文章里已经分析过,抵制《澎湖海战》的不外乎三类人,基本都是别有用心之徒,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是会支持的,而不会反对和抵制。

最近,电影《澎湖海战》还没上映,却莫名其妙受到很多人反对和抵制。

我在前一篇文章里已经分析过,抵制《澎湖海战》的不外乎三类人,基本都是别有用心之徒,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是会支持的,而不会反对和抵制。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首批12个人物的海报,里面有施琅,有康熙,有冯锡范,有邱辉,等等,涉及明与清、汉与满、大陆与台湾。对此,央视新闻发文指出:

12张面孔,同根同源,共同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中国人!

由此可见,官方的态度是明确支持的,传递出的信号也不言而喻。

不过,依然有些人在比较施琅收复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贬低前者的意思。如果不是心怀叵测,那么就可能真的不懂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意义。

为了让一些人不至于被心怀叵测的人蛊惑,分析一下施琅收复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同意义,还是有必要的。尽管这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多此一举,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数量。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美国纽约10到15岁有20%的文盲,还有20%的人上学但是不念书。后面的这个20%,我们这里也有的。有些人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但实际上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可能还在小学阶段。

何出此言?因为多次看到有人说,如果不是听吃瓜蒙主讲,很多历史知识他们都是不知道的,所以他们说吃瓜蒙主能当他们的先生。像这些人,指望他们能够明白施琅收复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同意义,似乎不亚于赶鸭子上架。

这里应该首先指明一点,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收复台湾,这都是非常伟大的,都是应该受到中国人崇敬和铭记的。

不过,由于历史教育的原因,确实很多人可能只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不知道施琅收复台湾。

初中历史教材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大书特书,但对后来的施琅收复台湾却只字未提,只说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历史老师上课时不进行拓展,不向学生讲施琅收复台湾,仅仅初中毕业的人,再没看过《鹿鼎记》,是不会知道施琅收复台湾的,甚至不会知道有施琅这个人。

先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小学生都知道,郑成功是打跑了荷兰殖民者,从外国敌人手里收复台湾的,所以:

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在于把被外敌侵略的领土夺回中国在于反侵略反殖民,而不在于实现真正的统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性质,和几百年后的抗日战争收复国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打败赶跑外国侵略者,把领土夺回中国。

不过,这里面需要澄清一个事实,即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并不是荷兰政府军,而是荷兰商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的商人武装力量‌。

所以,有明粉说,明朝末年都能打败荷兰殖民者,可见明末军事很强。这是一个误解,是书读少了的原因所致。

为什么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不在于造成统一?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明朝早就已经灭亡了,郑成功不肯归顺清朝,在台湾割据一方,所以,郑成功收复台湾并未形成国家的统一。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康熙皇帝对郑成功的高度评价。康熙帝曾为郑成功撰写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央视网发的《鹿鼎记》片段

再说说施琅收复台湾的意义。

这一点,在上面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时,已经对比出来了。

施琅收复台湾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结束了国家的分裂状态。

而今天,台湾依然割据在外,国家只是在名义上、法理上统一,这种情形与当年颇为相似,所以,施琅收复台湾的意义,在今天更加突显。

所以,究竟什么人在抵制《澎湖海战》,就显而易见了。

来源:悦读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