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英国车主汤姆在 4S 店签下比亚迪海豹 U 的订单时,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成为中国汽车出海 “三级跳” 的见证者。
当英国车主汤姆在 4S 店签下比亚迪海豹 U 的订单时,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正成为中国汽车出海 “三级跳” 的见证者。
2025 年 9 月的伦敦车市传来炸雷:中国自主品牌单月销量暴增 235%,奇瑞 JAECOO 7、比亚迪海豹 U、名爵 HS 直接杀进英国进口车型 TOP10,把大众 ID.3、丰田 bZ4X 甩在身后。更震撼的是欧洲整体数据:4 月欧洲 9 国新能源车销量里,中国品牌占比已达 18%,比亚迪在德国的销量同比暴涨 880%。
从 “东南亚地摊货” 到 “欧美中产首选”,中国汽车用十年完成三次蜕变,这一次,终于在新能源赛道撬开了全球最挑剔的市场。
早期的出海更像 “曲线救国”:
• 奇瑞、吉利以 KD 组装模式(全散件出口组装)主攻俄罗斯、东南亚,车型以 5-8 万元燃油车为主,靠性价比抢占空白市场;
• 2019 年出口量突破 200 万辆,但新能源占比不足 5%,欧洲市场份额仅 0.3%,被贴上 “低端代步工具” 标签。
这一阶段的核心:用低价建立海外渠道,为后续升级攒下 “入场券”。
随着国内新能源技术成熟,中国车企开始向欧美 “亮剑”:
• 比亚迪 2022 年正式进入欧洲,汉 EV 以 3.9 万欧元定价(与宝马 i3 持平),打破 “低价偏见”;
• 名爵依托英国品牌基因,推出纯电 MG4,2023 年欧洲销量突破 12 万辆,成为首个进入欧洲纯电销量前十的中国品牌;
• 数据印证突破:2024 年中国新能源出口占比首次突破 20%,西欧市场份额从 0.3% 飙升至 5.7%。
2025 年的出海已经不是 “卖车”,而是 “建生态”:
• 建厂落地:上汽在德国汉堡建新能源工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 2026 年投产,规避欧盟贸易壁垒;
• 品牌定制:奇瑞专为欧洲推出高端品牌 JAECOO,首款车型 JAECOO 7 提供混动版本,精准匹配当地消费者需求;
• 服务渗透:蔚来在德国建设换电站,2025 年已覆盖 12 个欧洲国家,补能效率比肩加油站。
乘联会崔东树直言:“现在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决胜阶段,从卖产品到建体系,中国车企真正扎下根了。”
欧洲消费者最认的 “续航 + 安全”,中国车直接打透:
• 比亚迪海豹 U 在 WLTP 标准下续航 650 公里,比宝马 iX1 多出 120 公里,价格却低 1.2 万欧元;
• 吉利银河 L7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解决欧洲充电桩不足的痛点;
• 安全认证全通关:奇瑞 JAECOO 7 拿下欧盟 NCAP 五星,比亚迪海豹 U 通过德国 TÜV 莱茵认证,打破 “中国制造不安全” 的刻板印象。
当大众还在为 ID 系列的软件问题头疼时,中国车早已开启 “快节奏迭代”:
• 比亚迪三年推出 3 代纯电平台,从 e 平台 3.0 到 e 平台 4.0,算力提升 5 倍;
• 上汽名爵 MG4 上市 1 年就推送 5 次 OTA 升级,新增自动泊车、车道居中优化等功能,欧洲用户满意度达 92%;
• 反观宝马,i3 车型自 2022 年上市后仅升级 1 次系统,被当地媒体评为 “最僵化的电动车型”。
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中国车有 “先天优势”:
• 宁德时代占据欧洲动力电池市场 42% 份额,给比亚迪、吉利的供货价比给大众低 15%;
• 地平线征程 6 芯片、华为 ADS 智驾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单车成本比同配置的奔驰 EQA 低 3 万元;
• 规模效应加持:比亚迪 2025 年海外产能突破 50 万辆,比 2023 年翻 4 倍,进一步摊薄成本。
面对欧盟反补贴调查,中国车企早有准备:
• 比亚迪把部分出口车型的电池生产线搬到匈牙利,本地化率达 60%,规避关税风险;
• 上汽与法国雷诺成立合资公司,借本土品牌渠道卖车,2025 年法国销量突破 3 万辆;
• 数据佐证:2025 年 Q3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后,比亚迪欧洲销量仍增长 71.8%,本土化工厂功不可没。
欧洲街头的试驾会正在颠覆偏见:
• 德国《汽车画报》对比测试显示,比亚迪海豹 U 的智驾系统在雨天识别准确率达 98%,超过特斯拉 Model Y;
• 英国消费者调研显示,72% 的人购买中国新能源车是因为 “智能配置丰富”,远超 “价格便宜”(28%);
• 名爵 MG4 甚至进入挪威出租车市场,成为首个替代丰田、大众的中国车型。
从奇瑞 2001 年第一辆风云轿车出口叙利亚,到 2025 年比亚迪在欧洲反超宝马 i3,中国汽车用 24 年完成 “三级跳”。
这背后不是运气,而是 “电池 + 智驾 + 供应链” 的全链条胜利: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的智驾、比亚迪的平台,像三根支柱撑起了出海的底气。
现在,伦敦街头的 JAECOO 7、柏林充电站的海豹 U、巴黎的名爵 MG4,都在诉说一个事实:全球汽车的话语权,正在从底特律、慕尼黑,转向深圳、上海。
下一次欧洲车展,可能不再是大众、宝马唱主角 —— 而是中国车企,定义下一个时代的规则。
来源:范思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