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三季度,赛诺菲、默沙东、辉瑞、GSK这四家疫苗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交出了不尽如人意的业绩报告。
2025年第三季度,赛诺菲、默沙东、辉瑞、GSK这四家疫苗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交出了不尽如人意的业绩报告。
曾经靠着疫苗产品赚得盆满钵满的行业巨头,如今集体陷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这样的集体“刹车”在全球疫苗产业史上并不常见,背后牵扯的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
辉瑞的新冠疫苗Comirnaty曾是疫情期间的“明星产品”,如今却风光不再,美国市场上,这款疫苗的销售额出现大幅回落。
FDA将其使用范围限定在老年人和高危人群,CDC也收紧了接种建议,公众对这款疫苗的疑虑不断累积,销量自然受到影响。
不光是新冠疫苗,辉瑞的13价肺炎疫苗也未能幸免,这款曾经的盈利支柱,三季度销售收入出现下滑。
默沙东的处境同样艰难,其王牌产品9价HPV疫苗在中国市场受阻,三季度销售额出现明显回落。
美国本土市场上,麻腮风系列疫苗的销量也同步走低,赛诺菲算是最早拉响警报的巨头。
三季度财报显示,新冠与流感疫苗销售额同步回落,传统疫苗业务收入也出现下降。
脊髓灰质炎系列疫苗、脑膜炎疫苗的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公司CEO直言,价格竞争加剧和疫苗接种率降低是主要原因。
GSK的情况稍显特殊,疫苗业务整体有小幅增长,但美国市场却出现下滑,其带状疱疹疫苗全球销售额上涨,美国市场却逆势下跌15%。
公司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围绕疫苗的宏观因素,这个说法其实也道出了其他巨头的心声,这些巨头的明星产品曾经都是行业里的“印钞机”。
从流感疫苗到肺炎疫苗,再到HPV疫苗,以前都是稳定盈利的核心业务。
2024年全球前十款疫苗的销售总额较前一年下降不少,2025年的颓势还在继续,如此看来,疫苗产业的深度调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四大巨头业绩下滑的背后,一个共同的关键因素就是美国的宏观政策变动,而这一切的核心推手,正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
这位部长可是出了名的“反疫苗活动家”,几十年来一直在传播反疫苗言论和阴谋论,本来以为身居要职后他会转变立场,但后来发现他反而将反疫苗主张变成了实际政策。
2025年5月,他宣布取消对健康儿童和孕妇的新冠疫苗接种建议,FDA随后就跟进了限制性批准。
6月初,CDC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全部17名成员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多位持反疫苗观点的顾问。
同月,HHS终止了与Moderna达成的7.6亿美元mRNA禽流感疫苗合同,理由是该技术“未充分测试”。
可没过几天,FDA又批准了Moderna的下一代新冠疫苗,这样前后矛盾的操作,别说行业内的人搞不清,普通民众更是看得一头雾水。
7月,NIH解雇了约1200名员工,其中不少来自疫苗研发部门,这些操作直接动摇了公众对疫苗的信赖。
有调查显示,不少美国人对疫苗持怀疑态度,认为儿童疫苗极其重要的人数比例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疫苗接种率持续走低,疫苗企业的收入自然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公共卫生领域已经开始付出惨痛代价。
美国早在2000年就宣布在本土消灭了麻疹,可2025年却爆发了多起麻疹疫情,确诊病例大幅增加。
更让人揪心的是,出现了十年来首例麻疹死亡病例,三名未接种疫苗的人死亡,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25年的总和。
很显然,这就是疫苗接种率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疫苗产业的衰退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发生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事件,引发公众信赖危机。
政府随后取消了强制接种政策,又缺乏后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导致日本疫苗自给率大幅下降,至今仍严重依赖进口。
美国现在的处境,与当年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疫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信赖和政府的支持,研发一款疫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当政策朝令夕改,公众信赖崩塌,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冲击,四大巨头的业绩下滑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是整个疫苗生态的失衡。
公共卫生的底线一旦被突破,想要重新建立起来就需要漫长的时间,麻疹疫情的反弹已经给美国敲响了警钟,若继续放任反疫苗政策蔓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可预防的疾病卷土重来。
疫苗的价值在于预防疾病保护健康,而不是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毫无疑问,全球疫苗产业的深度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美国的政策变动不仅影响着本土市场,也给全球疫苗供应链和研发体系带来了冲击。
巨头们需要调整战略应对市场变化,而政府更应该回归科学理性,重建公众对疫苗的信赖。
毕竟,公共卫生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任何基于个人立场的短视行为,都可能让整个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