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怂了?高市早苗改口灭火,对华动武言论四天后,盼望中方谅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18:39 1

摘要:事情从那句“假设”的话开始。11月7日的国会预算委员会上,日本政治人物高市早苗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对台发生武力行动,可能会危及日本的存亡,自卫队或可行使集体自卫权。她把这想法和2015年通过的安保法联系在一起,说这是为最坏情况做讨论。这话一出来,外界马上放大解

中日关系在一周内从口头争论迅速演变成多轮外交抗议,双方都提出正式交涉,社交媒体和民间舆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情从那句“假设”的话开始。11月7日的国会预算委员会上,日本政治人物高市早苗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对台发生武力行动,可能会危及日本的存亡,自卫队或可行使集体自卫权。她把这想法和2015年通过的安保法联系在一起,说这是为最坏情况做讨论。这话一出来,外界马上放大解读:是不是日本在为介入台海冲突找口实?这类敏感话题,本来就像踩在火药桶边,动一下就窜起火来。

四天后,也就是11月10日,高市在国会又被问到这个事,她称之前的是假设性讨论,并试图把个人表态和政府立场区分开:不等于全体政府意见,但她不会收回自己的话,以后也会更谨慎,不再就具体情形作答。表面上是降温,实际并没把所有疑虑平息,很多人觉得这像是在打太极:说得不像是彻底收手,但又想显示克制。

中方的反应迅速而强硬。11月1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把那番言论定性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称性质严重,并说已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同一天,中国驻日大使馆也发声明,拿历史上的日方侵略行为来作比,提醒日本不要重蹈覆辙。驻大阪总领事在X上转发并配文的帖子后来删了,但在日方已经引发了抗议,日本外务省要求调查。可以看到,外交回应并不是一步两步,而是多点同时发力,像把一个小火星扑成了全面警报。

接着11月12日,国台办在例行发布会上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强调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预。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明确敦促日方纠正错误言论,否则要承担后果。这一连串动作显示,中方把这事当成严重的政治与外交问题来看待,不是简单的口舌之争。

往外看,事件的传播也不只是官方之间。日本国内反应分得很开。支持者或保守阵营把高市的说法看做是延续既有防务路线的体现,认为要在不确定的安全环境下多做准备。普通民众和部分舆论则更担心:为什么要把日本扯进台海冲突的危险里?社交平台上有人质问,也有人表达恐惧,担心被拖入战争的后果。美国这边也有动作:美国驻日大使在社媒上转发了有争议的帖子,并表示那构成对日本和日本人民的威胁,这让事情多了一层国际影响。

把这次风波放到日本近年的防务走向里看,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周边国家和舆论会紧张。日本2025财年的防卫预算约为8.7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了近一成。预算中有把弹道或巡航武器射程延长到1000公里的项目,明确是在加强反击能力的配置。政策在推动防御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很容易被邻国解读为军事化趋势。高市这句把集体自卫权和台海紧急情形直接挂钩的说法,就像在旧有的疑虑上又砸了一下铁钉。

历史和政治承诺的背景也不能忽视。中日关系有那“四个政治文件”作为基础,长期以来双方在涉台问题上的表态都有各自的边界和默契。中方在声明里提到过去以“存亡危机”为由发动侵略的案例,用历史记忆来提醒现在的日本不要走过去的老路。这种说法在日本国内必然形成另一个压力点:既要回应国内的安全焦虑,又要顾及与重要邻国的外交关系,怎么平衡并不容易。

细节上,这场争端的节奏很快,从议会发言到媒体放大、到外交部点名、到驻日使馆声明,再到驻外总领事社媒发声、删帖、日方要求调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接一环。日本官房长官在11月11日的记者会上试图把温度压下来,说应通过对话解决台海问题,但高市不肯完全收回表态,显示政府内部还存在分歧。媒体把国会议事录里的原话反复引用,社媒上不同声音相互碰撞,民间的情绪被搅动开来。

这类外交摩擦的特点是:一句话能带来连锁反应,政策走向也容易被个人表态掺进。安保法、预算数据、历史比照这些硬指标都摆在那儿,但连带引起的民意波动和国际关注,让争端短时间内放大成多层面的对峙。外长、使馆、总领事、国台办、外交部副部长的相继动作,说明各方都在把立场和底线摆出来,试图把局势导回可控轨道。

从更生活化的角度看,这事儿就像小区里两个住户因为一句话吵起来,先是邻居们抱怨、群聊里开始热议,然后物业介入、街坊代表也来劝,局外的人还拍视频转发,最后连上级管理单位都来了个正式谈话。眼下,中日双方都把自己的态度通过正式渠道表达了,交涉在持续推进。

来源:有趣的沙滩BUsEct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