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有甚者因为沉迷短视频而家破人亡,不少子女都在感慨,相比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更需要老年人防沉迷系统。其实这事根本不是老人糊涂那么简单,海量极端沉迷短视频的老年人背后,藏着当今互联网的洗脑套路,就来讲讲老年人为啥会沦为短视频的最大受害者?
通宵刷视频、疯狂刷手机玩出一身病,这说的不是网瘾少年,而是如今被短视频绑架的网瘾老年。
他们对短视频里的内容深信不疑,突出一个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不惜透支健康、掏空钱包,甚至和家人反目成仇。
更有甚者因为沉迷短视频而家破人亡,不少子女都在感慨,相比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更需要老年人防沉迷系统。其实这事根本不是老人糊涂那么简单,海量极端沉迷短视频的老年人背后,藏着当今互联网的洗脑套路,就来讲讲老年人为啥会沦为短视频的最大受害者?
短视频操控老年人格外轻松,甚至能决定老人的生死。
上海市民政局曾报道过一起悲剧,2024年年底,武汉某社区89岁的李奶奶在视频号浏览了大量关于老人长寿、子女福报的视频,之后她主动搜索老人如何躲灾,结果平台给她推送了大量“活太久克子孙、自杀挡灾”的内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平台发现李奶奶的账号在这类视频停留时间最久,经常对着某个此类视频反复观看。
今年3月,儿子遭遇车祸、女儿生意亏损时,她认定是自己“克”的,深夜吞服两瓶降压药想要自尽。
尽管家属第一时间将李奶奶送医,医护人员也尽力抢救,但她仅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
家属发现,她手机里同类视频占浏览记录的87%,评论区充斥“老不死的拖累后代”等恶毒言论。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该报道中还有一名网友表示,其外婆在观看此类视频后喝了农药,幸而发现及时送医洗胃,老人才脱离生命危险。
除了这些极端案例,短视频损害老年人健康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小时候我们视力稍有下降,父母总会说是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导致的,实际上那会儿我们一周也看不了几眼电子设备。
但父母这辈人,如今却实打实出现了一大批因玩手机玩坏眼睛的情况。
2025年春节期间,武汉62岁的陈阿姨连续一周躲在被窝刷短视频至凌晨三点,导致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险些致盲。长时间沉迷短视频引起的高血压、神经衰弱、颈椎病等疾病更是屡见不鲜,生死和健康都能被影响,七情六欲更是被短视频玩弄于股掌之中。
典型案例莫过于当初全网爆火的秀才、一笑倾城,以及因“南登北调”走红的白城大姐。她只是随便发发视频,就能吸引不少老年人千里迢迢跑到白城找她奔现,这些案例充分证明短视频操控老年人有多轻松。
但同时也会产生疑问:这些老人家中子女不劝解吗?如果能稍微干预,老人还会去跟网红奔现吗?是不是也侧面说明现在孩子对老人的关心不足?除了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你又有多久没有关心过他们的身体?
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精力有限,思维能力下降,证据和逻辑对他们来说理解难度大,纯情绪化的内容与观点输出成为很多老年人的舒适区。
这种输出方式简单粗暴、让人印象深刻,还能随意编造,譬如害死武汉李奶奶的“老人长寿吸子女福气”这类说法,毫无逻辑可言,却能通过不断复读和情绪强调,让老年人深信不疑。
老年人刷视频时,只会选择自己认可的内容观看,算法会记下他们的偏好,反复推送类似内容。此时他们会以为自己在不断获取互联网上的新观点,同时感觉到自己的想法被很多人认同。
人是群居动物,会本能恐惧与社会脱节、不被认同,但凡沉迷短视频的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被抛弃的焦虑。短视频能给他们提供巨大的认同感,极大缓解焦虑与痛苦,堪称“精神布洛芬”,这也成为老年人刷视频上瘾的源泉。
他们十几个小时猛刷视频,自以为重新和世界接轨,实际上只是被困在信息茧房中,被算法反复洗脑。
这种洗脑有多成功?第三方平台Quest Mobile统计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小时,其中短视频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时长榜首。
说实话,这类骗术实在低级,大部分接触网络较多的年轻人都能轻易识破。为了避免老年人被晚辈提醒,短视频平台还在想办法摧毁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
总有人认为老年人沉迷短视频全是因为子女陪伴不够,诚然有一部分老人沉迷的原因是孤独,但倘若认为所有老人都是如此,就是以偏概全的道德绑架。
平台刻意设计的成瘾机制,不是陪伴能简单抵消的。短视频的无限滚动、自动播放、算法精准投喂等套路,是专门针对人性弱点的设计。
不管子女陪伴多用心,平台都在通过强化诱导留存用户,比如随机推送喜欢的内容勾着用户停留,部分短视频平台还推出看视频给红包的活动,每个视频给几分钱,看一天能赚一两块。
这种奖励机制也成为老年人疯狂刷短视频的诱因,复杂的技术诱导让老年人的短视频成瘾性远超普通娱乐。不少老人白天和子女相处,晚上仍会刷到凌晨,因为算法会根据他们的喜好持续推送高刺激内容,这种被动沉迷与陪伴不足没有直接关联。
其次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大家长思维在作祟,不少沉迷短视频的老人不乐意听子女晚辈的话,无关对错,只是面子问题。
当子女对老人喜爱的视频内容提出质疑时,老人往往会陷入对抗情绪而不自知。此时短视频会适时推送关于子女不孝、婆媳不和的内容,感觉权威受到挑战的老年人,自然迫切想找支持自己的盟友,视频也就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最后是老年人信息素养总体不足,对AI合成、演员扮演专家、剪辑造假等套路缺乏识别能力。
很多离谱的养生视频之所以能骗到老人,就是因为短视频通过“白大褂+动画演示+重复强调”的呈现形式,让内容显得更具体。
而子女往往只能口述抽象道理反驳,老人会下意识相信更具象的内容,觉得更有依据、更权威。这是认知层面的问题,而非陪伴能解决。这套组合拳下来,不少老年人对子女不满,却对短视频信任有加,短视频自然能毫无顾忌地收割他们。
短视频之所以费这么大劲,就是为了从老人们身上获利。短视频收割老年人的产业链,每年能从老人手里卷走多少钱?保守估计超过3000亿元,若算上灰色收入,数额可能更高。
他们最狠的收割途径有三条,分别是利用健康焦虑、设置投资陷阱和炒作孤独经济。2024年,中国中老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3860亿元,其中线上渠道占比28%,约1080亿元。
短视频平台通过专家问诊、患者康复等虚假内容诱导消费,常有从业者通过短视频引流月入百万,而高收入的背后,是无数老人的养老钱被卷走。
监管部门曾对一批针对老人的直播间与短视频产品进行抽检,结果显示60%的老年保健品存在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情况,如打着降血糖名号的保健品实际掺杂降糖药格列本脲,且此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不足售价的5%,属于暴利产品。
同时,短视频还经常带货一些无用的智商税产品。比如江苏一位普奶奶,为抢购成本仅20元的防辐射手机壳,花费899元,而她在众多上当老年人中损失算小的。这些产品的老年人冲动消费占比超70%,老年人已成消费主力军。
再就是投资理财产品陷阱,最著名的莫过于“国宝帮”,他们通过各种骗术高价向老人出售假文物,宣称这些文物是国宝,将来一定会升值,让老人觉得自己“捡漏”了。
不少老人信以为真,闹出“我手里的文物和故宫同款,但故宫的是假的,我的是真的”的闹剧。2024年的古玩市场,60岁以上买家占比超60%,但线上交易渗透率不足10%,保守估计短视频平台相关销售额约200亿元。
河南某直播间通过虚构雷氏家族回收藏品的剧本,单月骗取3.5万元;广东湛江维权群内,86位老人累计被骗超2000万元。
最夸张的莫过于孤独经济,这类收割花样繁多,不仅有各种诱导打赏和广告变现,还有很多卖课与知识付费项目。
他们利用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焦虑心理,以“学完就能干兼职”为诱饵,推出有声书录制、手机摄影课、书法教程等内容,售价多在99元至199元之间,但内容多为网络拼凑,完课率不足30%,即便完课也基本无法获得任何收益。
这些行业对专业技术要求极高,年轻人都需通宵加班竞争,只上过几节课的老人想从中赚钱难度极大,本质上是利用老人的孤独感压榨金钱。
另外,短视频平台的自动包月、免密支付等功能也是收割老年人的利器。年轻人以为自动包月是用时花小钱充值、用完马上取消,但对不会取消的老人来说,却是月月被扣钱,有时软件已停用,自动包月仍在扣费。
这些功能真正收割的往往是老年用户,商家从老年人身上变现更简单,因此很多短视频平台甚至以老年人用户数量为依据制定广告费收取标准,老年用户在他们眼里俨然是待宰的对象,这群人在“赛博薅老人羊毛”这事上乐此不疲。
其实面对猖獗的收割,子女和老年用户没有太多好办法,毕竟老人虽被骗概率更高,但也有使用网络、观看短视频的需求和自由。
目前规避风险的最佳方式是多陪伴、多沟通,给老人惯用的软件设置足够的屏蔽词,但这终究不是根本解决办法,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
想要真正解决老年人被短视频毒害的问题,恐怕还得靠国家出手,用类似未成年人防沉迷的系统来保护老人们的网络安全。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