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家那个几个月大的小宝贝,明明刚吃饱喝足、换了干爽的尿片,舒舒服服的,却突然瘪着小嘴,“哇哇”地干嚎起来?眼睛使劲闭着,小脸皱成一团,看起来委屈极了,可仔细一看,眼角一滴眼泪都没有!更逗的是,他/她可能嚎两声,还会偷偷睁开一只眼睛瞄你一下,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你家那个几个月大的小宝贝,明明刚吃饱喝足、换了干爽的尿片,舒舒服服的,却突然瘪着小嘴,“哇哇”地干嚎起来?眼睛使劲闭着,小脸皱成一团,看起来委屈极了,可仔细一看,眼角一滴眼泪都没有!更逗的是,他/她可能嚎两声,还会偷偷睁开一只眼睛瞄你一下,看你有没有反应。如果你没理他/她,过一会儿可能就自己玩去了;如果你赶紧过去抱抱哄哄,嘿,小家伙可能立刻就不“哭”了,甚至还会冲你咧嘴一笑!
别惊讶,更别急着担心宝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或者脾气不好。这可是你家宝贝在“假哭”呢!而且呀,这小小的“演技”,恰恰是宝宝聪明伶俐的一个表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有趣的现象,了解背后的原因后,你可能会更心疼这个小机灵鬼呢!
“假哭”是宝宝的小心机?其实是天生的“生存智慧”!
很多家长一开始发现宝宝假哭,可能会嘀咕:“是不是我们太惯着了?把孩子惯出‘毛病’了?”莞家妈妈就分享过,她家宝宝四个月时就开始“表演”了。宝宝喜欢被抱着,如果看到人没抱他,他就闭着眼、皱着脸干吼。她在旁边看着笑,结果小家伙哭着哭着,自己忍不住咧嘴笑了!到了快一岁,那“功夫”更厉害,会坐在地上边揉眼睛边哭,还偷偷从眼缝里看妈妈反应,甚至能挤出两滴“鳄鱼的眼泪”,但看没人理,自己觉得没趣,又爬起来玩玩具了。
其实啊,心理学家们早就研究过,假哭可以说是婴儿最早掌握的“沟通技巧”之一,甚至带点小小的“欺骗”性质。但这可不是跟大人学坏的,而是宝宝与生俱来的本领!为什么这么说呢?哈佛大学有项研究就指出,婴儿哭泣(包括假哭)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存活率!想想看,在远古时代,一个不会表达需求的小婴儿,怎么让忙碌的大人时刻关注自己、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呢?哭声就是最响亮的“警报器”。哭声一响,爸爸妈妈立刻会紧张地过来查看,满足需求、提供保护。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妈妈的悉心哺乳会延迟再次受孕,减少了“竞争对手”,让宝宝能更安心地成长。所以,宝宝这“哭”的本事,背后藏着的是生命最初的“求生本能”!是不是觉得又意外又有趣?
会“假哭”的娃更聪明?研究还真这么说!
那为什么说假哭是聪明的表现呢?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雷迪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就发现,大概从6个月大开始,一直到3岁左右,小宝宝们就逐渐懂得利用“假哭”和“假笑”这些小把戏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了!他们发现,哭声能有效地把大人召唤到身边。所以,即使没啥不舒服,宝宝也可能用哭声来“召唤”你,只是为了让你多陪陪他/她。
而且,日本学者中山博子(Hiroko Nakayama)对婴儿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持续观察研究,也证实了小宝宝确实会假哭,并且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喜欢假哭、擅长假哭的婴儿,通常表现出更强的交际能力!
这说明什么呢?
1.宝宝开始有“自我意识”了! 宝宝不再是完全被动接受的小不点,他/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比如想要抱抱、想要陪伴)。
2.宝宝在学习和探索“因果关系”! 他/她通过尝试发现:我哭 → 妈妈/爸爸来了 → 我的需求(被关注/被抱)满足了。这简直是个伟大的发现!宝宝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能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3.宝宝在学习“沟通”和“表达”!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来说,“哭”就是他们的语言。假哭,是他们主动运用这种“语言”来表达“我想你陪我玩”、“我想你抱抱我”这样的心理需求。相对于那些“闷声不吭”、有需求也憋着的宝宝,会假哭的宝宝更主动地表达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能力的萌芽。
4.宝宝在“察言观色”! 你有没有注意到,宝宝假哭时,常常是“哭一会儿,停一下,瞄一眼”?他/她其实是在观察大人的反应!如果看到你紧张地过来了,他/她可能会继续“演”下去;如果发现你无动于衷,他/她可能就偃旗息鼓了。这说明宝宝不仅会表达,还在学习判断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更有效,这观察力和应变能力,可不简单!
所以,看到宝宝假哭,别头疼,应该偷着乐才对!这说明你家娃的小脑瓜正飞速发育,是个懂得表达、善于动脑的小机灵鬼呢!
心疼归心疼,引导也要跟上:1岁是个分水岭
当然啦,我们说假哭是宝宝聪明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几个月到1岁左右的低月龄宝宝来说,但这不代表我们要鼓励或者纵容这种行为一直持续下去。随着宝宝长大,尤其是过了1岁,开始咿呀学语、自我意识更强了,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宝宝用更成熟、更有效的方式来表达需求了。
为什么呢?因为1岁后的宝宝,思维方式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一直依赖假哭来达到目的,尤其是达到一些不合理的目的(比如非要玩危险的东西、非要吃很多糖),就容易养成任性、骄纵的习惯。而且,随着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我们要鼓励宝宝多用“说”来代替“哭”。
那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1.学会“淡定”:淡化假哭行为。 当你非常确定宝宝是在为了某个不合理要求(比如非要玩打火机、饭前要吃一大包零食)而假哭,甚至无理取闹时,最有效的办法是“选择性忽视”。不要立刻妥协满足,也不要大声呵斥。平静地告诉他/她“这个不能玩/吃”,然后走开去做自己的事,或者平静地陪在旁边但不给予他/她哭闹所期望的关注(比如抱起来哄)。就像乐享派FamilyFun分享的萱萱妈妈那样,看到宝宝断奶时假哭,就淡定地看着他表演。当宝宝发现这招不灵了,甚至可能引来“无聊”的体验(没人理),他/她慢慢就会放弃用假哭来“要挟”了。记住,对于原则性问题,温柔的坚持很重要。
2.“治本”关键: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很多宝宝假哭,深层原因其实是缺乏安全感,渴望父母的关注和陪伴。有些家长虽然人在孩子身边,但可能忙着工作、家务或刷手机,并没有真正和孩子互动。宝宝觉得被冷落了,只好用最拿手的“哭”来吸引你。所以,治本的方法是多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放下手机,全心全意地陪宝宝玩玩具、读绘本、做游戏,或者带宝宝去公园散步,享受纯粹的亲子时光。有时候,哪怕你只是静静地坐在宝宝身边看着他/她玩,那份安心感就能大大减少宝宝用假哭来“博关注”的需要。当他/她的情感需求被充分满足,自然就不需要用“特殊手段”了。
3.“迂回”引导:少说“不”,多转移和解释。 对于1岁多、理解力渐强的宝宝,当拒绝他的要求时(尤其是合理但此刻不能立刻满足的要求),尽量避免简单粗暴地说“不行”、“不准”。这会让宝宝感到特别挫败和困惑(为啥不行?)。试试“迂回战术”:
转移注意力: “宝宝,这个插座危险不能碰哦!你看,妈妈这里有个会发光的小球球(或者他喜欢的其他玩具),我们一起来玩这个好不好?”用更有趣的东西吸引他/她。
”虽然宝宝可能不完全懂,但你的态度和语气让他/她知道这是为他好,不是无缘无故的拒绝。
提供替代方案: “现在不能吃糖糖,因为马上要吃午饭了。吃完饭,我们可以吃一小块甜甜的水果好不好?”
写在最后:
宝宝那或夸张或试探的“假哭”,是他们探索世界、学习沟通、寻求关爱的独特方式,是成长路上一个充满智慧的小小里程碑。莞家妈妈在文章最后说得特别暖心: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我们可能尚未完全理解的原因。下一次,当你家那个几个月大的小宝贝又开始“光打雷不下雨”地假哭时,别烦恼,别生气,试着用理解和爱的眼光去看待。看穿他/她的小小“心机”,明白这是他/她在笨拙又努力地和你“对话”,表达着“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心声。然后,给他/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一个温暖的笑容,让宝宝知道:宝贝,你的小把戏妈妈/爸爸懂,你的小心思我们都心疼。你的聪明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爱在心里!这份满满的安全感和爱,才是宝宝健康快乐成长最坚实的基石。
来源:念冬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