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营业执照就能放心做生意?”最近不少老板和个体户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尤其是2025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出手,开展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明确对7类违规行为零容忍,哪怕你证照齐全,只要碰了红线,照样依法处罚,情
“有营业执照就能放心做生意?”最近不少老板和个体户都在讨论这个话题。尤其是2025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出手,开展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明确对7类违规行为零容忍,哪怕你证照齐全,只要碰了红线,照样依法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吊销执照、追究刑事责任。
前几天去市场买菜,摆摊卖干货的张大姐说,隔壁卖保健品的小店,明明有营业执照,却因为夸大功效宣传,被罚款20万,还被责令停业整改;还有个开劳务中介的朋友,因为搞“招转培”套路求职者,哪怕证照齐全,照样被吊销了资质。这可不是个别案例,2025年的监管力度远超以往,“营业执照是通行证,不是免罚金牌”已经成为共识。
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7类违规行为、处罚标准和合规要点讲透,不管你是企业老板、个体工商户,还是找工作、消费的普通人,看完都能避开坑,守住自己的权益。
一、别再以为有执照就安全!8部门明确:这7件事碰了必罚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拿到营业执照,做生意就没人能管了,哪怕有点违规操作也没关系。但这次8部门联合整治明确表态,营业执照是合法经营的前提,不是违规的“保护伞”。
从4月开始,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已经陆续落地,不管是线下门店还是线上平台,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个体户,都在检查范围内。执法方式也升级了,大数据监测、跨部门联动、扫码入企留痕,企业的违规行为根本藏不住。比如金税四期上线后,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数据全面打通,企业的资金流水、发票流向、物流轨迹都能实时监控,以前的“行业潜规则”现在全成了致命伤。
更关键的是,这次整治不是“走过场”,而是“零容忍”。司法部已经通报了多起典型案例,比如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下达罚没指标,要求每月必须完成2起处罚、罚款不少于2000元,最终被严肃问责;内蒙古某矿业公司一年被检查44次,接待336名检查人员,这种乱检查行为也被重点整治。这意味着,不管是企业违规,还是执法乱象,都会被严厉查处,最终目的是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优化营商环境。
所以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找工作,都得清楚这7类红线不能碰,否则哪怕有营业执照,也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吊销资质的后果。
二、7类违规行为明细,每一条都关系到你的生意和工作
1. 劳务派遣“踩红线”:“假外包、真派遣”最高罚3万
前几天和开劳务派遣公司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行业里不少人栽了跟头,核心就是踩了“假外包、真派遣”的红线。2025年4月启动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把劳务派遣乱象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明确了3种严禁的违规操作:
一是没证就经营,比如没拿到《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就以“人力资源服务”“共享用工”的名义搞派遣,哪怕是转包、加盟也不行;二是高危岗位违规派,像矿山井下作业这种危险岗位,用劳务派遣人员直接算违规;三是坑害劳动者,比如拖欠、克扣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或者不给交社保。
处罚力度也很明确:有违法所得的,没收之后还要处1-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不足1万的,直接罚5000到3万;要是给劳动者造成损失,还要和用工单位一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合规其实不难,记住3点就行:先办证再经营,经营范围必须写清“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岗位用派遣人员,高危岗位坚决不用;签正规劳动合同,社保和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别打歪主意。
2. 非法职业中介:“黑职介”“招转培”一律严查
找工作的人最怕遇到“黑职介”,2025年这类行为被零容忍打击,不管线上线下,只要违规就查。重点打击4类行为:无证经营的线下“黑职介”和线上非法中介平台;以“就业咨询”为幌子,实际搞职业中介的变相违规;最坑人的“招转培”“培训贷”,比如以招聘为名,骗求职者参加高价培训,甚至胁迫办理贷款;更严重的是把人诱骗到电信诈骗、网络赌博团伙,这种直接移送公安。
处罚也很重:无证搞中介的,责令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后还要罚1-5万;涉及“招转培”或引导犯罪的,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要是泄露、贩卖求职者个人信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能罚5000万,这个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
求职者找工作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凡是让先交押金、强制培训、诱导贷款的,全是坑,直接转身走就行。
3. 虚假宣传骗消费者:夸大功效最高罚200万
身边有个做电商的朋友,去年因为在商品详情页写了“七天美白、永不反弹”,被投诉后罚了30万,哪怕他有营业执照也没用。2025年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空前,不管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门店,只要碰了这几条,必被罚:
比如普通保健品说能“治愈疑难杂症”,护肤品吹“永久祛斑”,没有科学依据的夸大功效;虚构销量、伪造用户评价,或者谎称“获权威认证”;隐瞒产品质量问题、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甚至抽奖活动公示奖项和实际中奖率不符,盲盒标高价卖劣质货,都算虚假宣传。
处罚标准分两档:一般情节罚20-100万,消除影响;两年内三次违规或造成恶劣影响的,直接罚100-200万,还能吊销营业执照。要是广告公司明知是虚假宣传还帮忙设计发布,也要没收费用并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
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消费,都要记住:宣传要讲实话,消费要留证据,别被“夸张话术”忽悠了。
4. 设置市场准入壁垒:对外地企业“设限”坚决清理
很多外地企业到本地发展,都会遇到“隐形门槛”,比如国家已经放开的审批事项,地方还继续审批,或者额外增设条件。2025年4月,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启动专项行动,重点清理这类市场准入壁垒,保障公平竞争。
比如有些地方对本地企业开绿灯,对外地企业搞歧视性审批;或者要求企业必须使用本地供应商的产品,这些行为都在整治范围内。整治措施也很严格:违规壁垒要限期清理,没完成的要说明情况;典型案例会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通报,纳入城市信用监测;拒不整改的还要通报约谈,情节严重的上报国务院。
如果企业遇到这类壁垒,不用忍气吞声,可以直接举报,监管部门会依法处理,保障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
5. 违法招聘乱象:歧视招聘、虚假岗位一律严查
招聘环节的违规行为,不仅坑求职者,还破坏市场秩序,2025年明确从严整治。重点查3类行为:发布歧视性招聘信息,比如“仅限男性”“35岁以上不招”“本地人优先”,这些都算性别、年龄、地域歧视;以“保offer”“内推高薪”为噱头,发布虚假岗位骗钱;违法收集、泄露、贩卖求职者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处罚也很明确:歧视招聘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罚1-5万;虚假招聘的,没收违法所得后罚1-5万,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泄露个人信息的,按《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求职者遇到歧视招聘或虚假岗位,一定要保留证据,及时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就业权益。
6. 职业索赔“敲诈勒索”:恶意投诉牟利不予受理
以前有些人为了牟利,专门批量投诉企业,甚至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骗赔偿,让合法经营者苦不堪言。2025年11月起,多地8部门联合出台规定,明确打击这类以投诉举报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给企业“松绑”。
以下8类情况会被认定为“职业索赔”:多人用同一电话、地址投诉,信息明显虚假;受雇于人,批量投诉牟利;频繁投诉同类事项,投诉文本高度雷同;篡改商品、捏造事实骗赔偿;以投诉为要挟,索要高额“封口费”。
对这类行为的处理也很明确:恶意造假、敲诈勒索的,直接移送公安,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非消费目的的投诉举报,不予受理。这既能打击恶意索赔,也能让监管资源集中在真正的消费维权上。
7. 广告违法违规:虚假广告、违法代言处罚无死角
广告是企业推广的常用手段,但2025年对广告违法的查处覆盖到了全链条,广告主、经营者、代言人一个都跑不了。重点打击4类行为:内容虚假或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明星、网红代言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为医疗、药品、保健食品违法代言;广告中含有民族、性别歧视内容;未经批准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
比如某网红代言一款保健品,自己根本没吃过,却宣称“效果显著”,一旦被查,不仅网红要承担责任,广告公司和企业也要一起被罚。处罚标准和虚假宣传类似,最高可罚200万,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
不管是企业做广告,还是明星网红接代言,都要守住底线,否则赚的钱可能还不够罚款。
三、避坑指南:普通人该怎么应对?3类人群针对性建议
不管你是企业经营者、求职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面对这次8部门联合严打,不用恐慌,只要守住合规底线,就能规避风险。下面分3类人群给出具体建议,简单好操作。
1. 企业经营者:做好3件事,远离违规风险
作为老板或个体户,首先要做的是自查自纠,避免踩红线。建议重点做好3件事:
一是查资质和经营范围,确认自己的营业执照、许可证齐全,经营内容没超出核准范围。比如用餐饮执照搞培训、用便利店资质做直播带货,这些超范围经营行为,现在很容易被大数据监测到,某小吃店就因为偷偷经营冷库租赁,电费支出和餐饮业不符被查处,还触发了税务稽查。
二是查财务和用工,确保发票、资金流水、物流凭证一致,别虚开发票、用个人银行卡收货款,这些在税银联网下都是“裸奔状态”;用工方面,别搞“假外包、真派遣”,社保人数要和工资表一致,某设计公司让员工注册个体户避社保,最终被追缴五年社保费和滞纳金。
三是查宣传和广告,清理掉所有夸大功效、虚构事实的宣传语,广告内容要真实,明星代言前要确认其使用过产品,避免违法代言。
2. 求职者:警惕4个信号,避开招聘陷阱
找工作时,遇到以下4个信号,一定要提高警惕,大概率是违规陷阱:
一是要求先交押金、保证金,或者强制购买工服、培训资料,这些都是违法的;二是宣称“高薪保底”“保offer”,却不明确工作内容和薪资构成,可能是虚假招聘;三是面试时诱导参加培训,甚至让办理“培训贷”,直接转身离开;四是收集过多个人信息,比如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家庭详细住址,要果断拒绝。
遇到违规招聘,别忍气吞声,保留好聊天记录、面试通知等证据,向人社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消费者:记住2个要点,避免被坑还能维权
作为消费者,既要避免被虚假宣传忽悠,也要知道如何维权:
一是理性消费,别轻信“治愈”“永久”“100%有效”这类绝对化宣传语,购买商品时查看资质和成分,不买三无产品;二是保留证据,购物小票、发票、聊天记录都要保存好,遇到虚假宣传、质量问题,先和商家协商,协商不成的向12315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
如果遇到职业索赔者恶意敲诈,商家也可以保留证据,向监管部门说明情况,监管部门会依法不予受理这类恶意投诉。
四、总结:严打不是目的,合规才是长远之道
2025年8部门联合严打,不是为了为难企业,而是为了整治乱象,保护合法经营者、求职者和消费者的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那些觉得“有营业执照就能为所欲为”的想法,早就过时了,现在的监管趋势是“合规者畅行,违规者受限”。
对企业来说,合规不是负担,而是长远发展的底气。只有守住法律底线,不碰违规红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避免因罚款、吊销资质导致经营中断。对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违规行为,既能避开求职和消费陷阱,也能在权益受损时知道如何维权。
未来,监管只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大数据监测和跨部门联动会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不管是做生意还是过日子,都要把“合规”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劳务派遣乱象、虚假宣传、违法招聘这些情况?你觉得这次8部门联合严打,对市场环境有什么影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交流避坑经验!
来源:雨中漫步一点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