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4年11月24日,北平陆军监狱。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空旷的刑场,一个身披斗篷的高大身影,在几个士兵的簇拥下,从容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他没有丝毫的畏惧,眼神里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走到预定位置后,他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对身旁一脸紧张的监刑官说:“给我搬把
1934年11月24日,北平陆军监狱。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空旷的刑场,一个身披斗篷的高大身影,在几个士兵的簇拥下,从容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他没有丝毫的畏惧,眼神里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走到预定位置后,他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对身旁一脸紧张的监刑官说:“给我搬把椅子来。”
监刑官愣住了,不知道这位即将赴死的将军要干什么。椅子搬来后,他稳稳地坐下,又对行刑的士兵命令道:“站到我的面前来,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我不能背后挨枪。”
影视剧剧照
士兵们被这股凛然正气震慑住了,颤抖着挪到了他的面前。他抬起头,目光如炬,仿佛要看穿这乱世,看透人心。随着几声枪响,这位年仅39岁的将军轰然倒在了椅子上,但他至死也没有向后倒下。他,就是吉鸿昌。就在刚才,他还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了那首流传后世的绝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一个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何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悲壮地结束自己的一生,他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才让他从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蜕变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故事,得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1895年,吉鸿昌出生在河南扶沟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跟“富”字不沾边,父亲吉茂松在镇上开了个小茶馆,一家人勉强糊口。吉鸿昌打小就在茶馆里给父亲打下手,听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们聊着国家大事,听着父亲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一颗爱国的种子,很早就埋在了心里。
这孩子天生就是一副硬骨头,脾气又臭又硬,最见不得有人欺负弱小。在镇上,只要看到不平事,他准是第一个冲上去理论,三句话不合就跟人动手。因为经常在外面打架闯祸,回家后少不了被父亲用扁担追着揍,一来二去,街坊邻居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扁担楞”。这个外号,既形容了他挨揍时的场景,也道出了他那股宁折不弯的倔强劲儿。
影视剧剧照
18岁那年,冯玉祥的部队到河南招兵。不满18岁的吉鸿昌,心里憋着一股报国的劲儿,瞒着家里人就跑去报了名。他个子高,力气大,能吃苦,为人又正直,很快就在队伍里冒了尖。冯玉祥特别欣赏这个浑身是胆的年轻人,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就送他去模范连学习,之后更是提拔得飞快,从士兵一路干到了营长、旅长。
吉鸿昌的官越当越大,但那股“扁担楞”的劲儿一点没变。他治军极严,但从不克扣军饷,对士兵像兄弟一样。1920年,他父亲病重,吉鸿昌回家探望。临终前,父亲把他叫到床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叮嘱道:“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但你要记住一句话: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死也瞑目。”
这句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吉鸿昌的心里。父亲去世后,他特意找人烧制了一批瓷碗,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他把部队集合起来,举行了一个严肃的发碗仪式,亲手把碗发给每个官兵,当众发誓:“我吉鸿昌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从此,这只碗成了他随身携带的信物,时刻提醒着自己为官的初心。
在北伐战争中,吉鸿昌率领的部队因为军纪严明、作战勇猛,打了不少硬仗,被誉为“铁军”。他自己也因为胆识过人,被大家亲切又敬畏地称为“吉大胆”。那时的他,已经是国民革命军里声名显赫的军长,甚至还当过宁夏省政府主席。在任上,他整顿吏治,严惩欺压百姓的兵痞,致力于民族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真心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西北的百姓,特别是回族同胞,都非常爱戴他,还给他起了个亲切的昵称,叫“吉回回”。
影视剧剧照
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吉鸿昌或许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但时代的洪流,很快就把他推向了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逼着他做出选择。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他被任命为第22路军总指挥,奉命开往鄂豫皖边境,执行一项他内心极度抗拒的任务——“围剿”红军。
这让吉鸿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惘。他参军是为了打军阀、抵御外敌,保家卫国。可现在,东边的日本鬼子已经占了东北,民族危亡就在眼前,枪口却要对准自己的同胞。他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
这种抵触情绪,直接反映在了战场上。他奉命“剿共”,却总是出工不出力。部队跟红军一接触,他就让士兵们朝天放枪,装出打得热火朝天的样子,甚至还故意让部队把一些武器装备“不小心”地扔下,给红军“送福利”。他私下里还给红军苏区写信,表示愿意随时弃暗投明。
部队里的士兵们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到老百姓对红军像亲人一样,送粮送衣,而对国民党军队则躲之不及。士气越来越低落,开小差的人越来越多。一天,几个被抓回来的“逃兵”被带到吉鸿昌面前,他正要下令军法处置,一个士兵却鼓起勇气大声质问:“军长,我们不是从前线逃跑,是想问你一桩事!”
“问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打共产党,说是为了救国救民,可老百姓为什么倒喜欢共产党呢。”
另一个士兵也跟着喊:“是啊,军长,当年跟军阀打仗,咱们打一仗胜一仗,如今跟共产党打仗,怎么打一仗败一仗呢。”
这些话像一记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吉鸿昌的心上。他愣住了,是啊,这是为什么,他一向教育士兵要打明白仗,要凭良心,可现在自己打的,又是什么糊涂仗。
他破天荒地赦免了这些逃兵的死刑,对他们说:“你们不是逃兵,是好汉,是你们点醒了我。”那天晚上,吉鸿昌一夜没睡。他反复琢磨着士兵们的话,越想越觉得通透。他终于明白,如果一个军人连是非黑白都不分,不管命令对错就盲目服从,那跟摇着尾巴讨食的狗有什么区别。
为了彻底搞清楚,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亲自去红军的根据地看一看。他带着一个贴身护卫,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悄悄潜入了鄂豫皖苏区。一进根据地,眼前的景象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看到一个红军战士不小心打碎了老乡一个瓦盆,硬要赔半块大洋,老乡怎么都不要。吉鸿昌看不过去,掏出两块大洋塞给老乡,说:“不用赔,我给你。”结果老乡摆摆手说:“你弄错了,是同志硬要赔我。”
就这么一件小事,让吉鸿昌彻底被折服了。他明白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打胜仗,后来,他还秘密会见了红军的领导人,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谈话,让他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他彻底看清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本质。他回去后,便给部队下了死命令:按兵不动,对“剿共”的命令充耳不闻。
影视剧剧照
吉鸿昌的“消极怠工”,很快就引起了蒋介石的怀疑。老蒋派人前来调查,并严令他出兵。吉鸿昌梗着脖子顶了回去,说:“要我下令打内战,办不到!中央有钱打内战,为什么不像共产党那样,为老百姓做点好事”他甚至当面怒斥蒋介石的特使:“人人都该有个良心,要是再这样打下去,我们都会成为民族的罪人,会受到历史的审判。”
蒋介石被彻底激怒了。1931年8月,他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用一纸命令,强令他出国“考察实业”,实际上就是把他流放海外。也正是在这个月,吉鸿昌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爱国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的关键转变。
1931年9月21日,吉鸿昌怀着满腔的悲愤,登上了出国的轮船。而就在几天前,“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国难当头,自己却被逼着远走他乡,这种滋味,比杀了他还难受。
到了美国,吉鸿昌遭遇的刺激接二连三。他想住头等旅馆,人家说“不接待中国人”;他想往国内寄点衣物,邮局职员竟然傲慢地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陪同的使馆参赞还“好心”地劝他:“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再也忍不住了,他一把揪住参赞的衣领,怒目圆睁:“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回到旅馆,他立刻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工工整整地写上:“I am a Chinese(我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挂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纽约的大街上。这块小小的木牌,是他无声的呐喊,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后的尊严。
在整个欧美考察期间,吉鸿昌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当地的海外侨胞宣传抗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他还频繁接触各国记者,痛斥西方列强纵容日本侵略、蒋介石对日妥协的丑恶行径。当有记者问他,中国一穷二白,拿什么抗日时,他拍着胸脯自信地回答:“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消息传到海外,吉鸿昌再也无法“考察”下去了。他当即中断行程,辗转回国。当轮船驶进上海港,他看到日本军舰正疯狂地轰击吴淞炮台,而国民党的军舰却一炮不发,他站在甲板上,捶胸顿足,泪流满面地大喊:“开炮啊,为什么不还击。”
回到国内,他彻底看清了蒋介石政府的软弱和反动。他毅然决然地秘密联系党组织,正式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事业。为了筹集军费,他变卖了家里的所有财产,甚至连妻子的首饰都拿了出来,凑了整整六万大洋,全部用于购买枪械,支持抗日。有人劝他给自己留点后路,他却说:“国家都要亡了,还要什么家。”
1933年5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吉鸿昌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这支队伍的武器装备差得可怜,连一门大炮都没有。但在吉鸿昌的带领下,他们士气高昂,一路向北,收复失地。
在战前动员大会上,吉鸿昌赋诗明志:“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短短几句,道尽了全体将士的血性与决心。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吉鸿昌身先士卒,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亲自带领敢死队,跟日伪军展开白刃战。仅仅半个月时间,就连克康保、宝昌、沽源三地,兵锋直指察北重镇多伦。多伦是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防守严密。吉鸿昌率部与敌人激战了七天七夜,最后派出一支精锐小队,化装成伪军混入城中,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了多伦。
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消息传遍全国,举国振奋,各地慰问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来,平津的报纸都用头版头条报道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然而,吉鸿昌怎么也想不到,最致命的打击,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自己人”。
蒋介石对吉鸿昌的“擅自行动”恨之入骨,他一边派兵围堵同盟军,一边跟日军暗中勾结,对吉鸿昌的部队进行夹击。在内外交困之下,这支英勇的抗日队伍最终弹尽粮绝,惨遭失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力量,只好与国民党部队谈判,结果被扣押。好在途中,他设计脱身,辗转回到了天津。
回到天津后,吉鸿昌并没有被失败吓倒。他把家变成了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5月,他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积极联络各路抗日力量,准备再次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
吉鸿昌的种种举动,彻底让蒋介石动了杀心。老蒋下令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不惜一切代价除掉吉鸿昌。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的国民饭店里,与几位同志商议为抗日筹集物资的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摆了一桌麻将。军统特务在对面房间开枪行刺,吉鸿昌右肩中弹受伤。随后,他被租界工部局以“涉嫌杀人”的荒唐罪名逮捕。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政府用卑劣的手段,将吉鸿昌引渡到了北平陆军监狱。
在狱中,敌人对他用尽了各种酷刑和威逼利诱,想让他供出党组织的秘密。但吉鸿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大义凛然地对敌人说:“我是共产党员,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
11月24日,蒋介石下达了“就地枪决”的密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吉鸿昌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要来纸笔,给妻子胡红霞写下了遗嘱:“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他还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不要厚殓”四个字,叮嘱家人后事从简。
然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他披上斗篷,从容走向刑场,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就义诗,向刽子手索要椅子,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射向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枪声响了,英雄倒下了。但吉鸿昌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从一个贫苦人家的“扁担楞”,成长为国民党的“铁军”军长,最终蜕变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自己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回答了那个时代最沉重的问题: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活着,应该怎样去死。
他不是死于敌人的子弹,而是死于一个时代的黑暗。但正是他的死,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火焰,照亮了民族解放的前路。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吉鸿昌将军那句“我是中国人”的呐喊,依然在耳边回响,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来源:旧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