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滞乡”警报拉响!如何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下、能增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1:19 1

摘要:近期,“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成为乡村治理的高频词——衡阳县2025年春节前后18.3万返乡农民工中,4万多人未能返岗;农业农村部紧急召开“两稳一防”工作会议,将“防止因失业致规模性返贫”列为核心任务。这背后,是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产业升级与乡村承载力不足交织的复

近期,“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成为乡村治理的高频词——衡阳县2025年春节前后18.3万返乡农民工中,4万多人未能返岗;农业农村部紧急召开“两稳一防”工作会议,将“防止因失业致规模性返贫”列为核心任务。这背后,是全球经济疲软、国内产业升级与乡村承载力不足交织的复杂困局:当沿海外贸企业因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5.6%而裁员,当城市制造业用工业机器人将用工量从2000人减至500人,大量低技能农民工被迫返乡,却发现县域里“快递分拣岗缺人操作智能终端,香菇合作社因缺冷链烂掉20吨产品”。这场“逆向流动”绝非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对城乡要素衔接能力的一次大考。

一、内外夹击:“返乡滞乡”背后的双重压力

“被动返乡”的浪潮,根源在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双重挤压。从国际看,全球贸易增速已被世界贸易组织下调至0.5%,远低于历史均值,我国东部沿海外贸大省首当其冲——广东、浙江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缩水,2025年上半年仅珠三角就有超10万家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直接导致农民工跨省就业人数较2019年下降10.1%。更严峻的是,地缘政治冲突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企业为降成本加速“机器换人”,黑龙江北大荒一台无人收割机日作业量抵200个劳动力,山东寿光智慧大棚用传感器取代传统种植工,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被持续压缩。

从国内看,“城市留不住、乡村回不去”的矛盾愈发突出。一方面,城市产业升级带来“挤出效应”:衡阳县未返岗农民工中,41.7%因“岗位减少或工资过低”滞留,有农民工月收入从6000元跌至不足3000元,“做几天停几天”成常态;另一方面,县域经济承载力薄弱造成“承接断层”:衡阳县虽开发3.15万人次临时岗位,但缺乏可持续产业支撑,有返乡者办香菇合作社因缺市场渠道损失超百万元,更有智能岗位因“不会用智能手机”无人胜任——这种“低技能岗位不愿干、高技能岗位干不了”的结构性矛盾,让“返乡”很容易变成“滞乡”。

二、风险暗涌:“滞乡”不只是就业问题,更是乡村振兴的“拦路虎”

若“规模性返乡”演变为“长期滞乡”,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冲击两大底线。其一,脱贫成果面临考验:工资性收入是脱贫家庭最主要的现金来源,当48岁农民工因失业断了收入,当欠薪案件在衡阳县一季度就达300余起,“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并非危言耸听。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超3000万人,这一数字一旦下滑,将直接动摇脱贫攻坚的根基。

其二,乡村治理压力陡增。衡阳县一个农业乡镇2022年土地纠纷案件同比上升43%,部分滞留农民工因无事可做滋生酗酒、赌博等问题;即便当地投入100万元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也难以化解“就业竞争引发邻里矛盾”的深层焦虑。更关键的是,这种“无业可就”的状态会让青壮年从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变成“旁观者”——当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缺人运营,乡村“空心化”与“滞乡潮”的悖论,将拖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三、破局之道:从“防滞乡”到“促扎根”,关键在“系统性承接”

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绝非“阻止农民工返乡”,而是要构建“回得来、留得下、能增收”的支撑体系。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乡村工匠培育”“就业帮扶车间升级”“公益性岗位开发”三大举措,正指向这一核心——云南楚雄通过培育咖啡烘焙工匠,带动2000余名返乡者就业;武汉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引入电商直播,让传统手工艺品销量翻番。这些实践证明,乡村不是“退路”,而是能承载梦想的“新战场”。

更深层次的破局,在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正如《中国农村经济》指出的,要打破“人、地、钱”的流动壁垒:允许返乡者通过宅基地流转获得创业资金,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建设冷链物流、电商产业园,让“香菇不愁卖、智能岗有人会”;同时,技能培训要告别“大水漫灌”,衡阳县已调整培训内容,新增短视频运营、智慧农业操作等课程,让农民工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当乡村有产业、有岗位、有希望,“返乡”才能从“无奈选择”变成“主动奔赴”。

互动话题:你身边有返乡创业或就业的人吗?他们最需要政策或社会提供哪些支持?是技能培训、资金帮扶,还是产业资源对接?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一起为乡村留住人才出谋划策!

来源:橙眼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