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轩逸美国上市,国内也要换代了,这颜值“超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04:59 1

摘要:37.6万辆,这是轩逸去年交出的成绩单,数字背后藏着一条清晰的“下滑曲线”——它不再是那个一骑绝尘的“家轿王”,却仍旧死死咬住轿车榜前三。2024年过去五个月,它又卖出12.8万辆,看似体面,可比亚迪秦PLUS像一列高速列车贴着后视镜超车,留给轩逸的窗口期肉眼

37.6万辆,这是轩逸去年交出的成绩单,数字背后藏着一条清晰的“下滑曲线”——它不再是那个一骑绝尘的“家轿王”,却仍旧死死咬住轿车榜前三。2024年过去五个月,它又卖出12.8万辆,看似体面,可比亚迪秦PLUS像一列高速列车贴着后视镜超车,留给轩逸的窗口期肉眼可见地收窄。

轩逸的应对方式很“日产”:一边把经典款价格压到9万落地,用“价格护城河”稳住基本盘;另一边把e-POWER混动版塞进工信部目录,准备三季度上市,油耗申报值3.96L/100km,起步价大概率13万出头。

一句话,它想复制“双车战略”——燃油车守量,混动抢绿牌,纯电再蹲一个未来。

但混动这张牌,轩逸打得有点晚。

秦PLUS DM-i已经把“9.98万+绿牌+3.8L油耗”写进消费者心智,轩逸e-POWER来得再快,也要先回答三个灵魂问题:牌照政策给不给力?

充电桩焦虑能不能打平?13万预算里,年轻人凭啥不选更“绿”的国产插混?

日产内部给e-POWER的定位是“轻混市场空白”,可空白不等于需求,更像给自己留一块“安全区”——油耗比燃油版低,又不用背大电池成本,算盘打得精,却未必算得过市场。

智能化是另一块短板。

海外新款已经用上ProPILOT 2.0,高速单车道能脱手,国产版却连影子都没见到。2024款只给了一套Nissan Connect超智联2.0,AR实景导航、语音控车都有,可芯片还是老型号,车机流畅度跟新势力差着半代。

消费者进店一句“能OTA升级吗?

”销售就只能把话题拉回“日产大沙发”——座椅确实软,但软不过年轻人对大屏和高算力的执念。

日产也清楚问题在哪。

J.D. Power的调研显示,轩逸车主平均年龄已经爬到35岁,再往上就是“家庭增购”和“中年换车”市场,品牌黏性高,可增量有限。

于是纯电版被提上日程,基于CMF-EV平台,2024年发布,目标直指年轻首购。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第一反应不是“哇,日产终于电动化”,而是“电池供应链找好没有?

定价能不能低于15万?

”——在比亚迪和广汽埃安把纯电A级车价格压进12万区间后,轩逸纯电的定价空间被挤得只剩一条缝。

回头看,轩逸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不会出错的代步工具”。1.6L+CVT,135马力,NEDC 4.9L油耗,开十年不大修,二手保值率稳,像一杯温开水,没惊喜也不翻车。

可市场口味变了,年轻人要的是“第一口可乐”的刺激:绿牌、大屏、零百7秒、对外放电,最好还能K歌。

轩逸的“温水”优势,在“可乐”面前突然变得寡淡。

日产现在的打法,像一场三线作战:经典版守三四线城市,用9万落地价对抗国产燃油车;e-POWER攻一二线绿牌,用低油耗对抗插混;纯电版蹲守明年,等电池成本再降一波,好跟比亚迪埃安打贴身肉搏。

三线都想保,却也可能三线都失守——资源分散、节奏滞后、品牌溢价下滑,每一个都是致命伤。

给想买车的你划个重点:如果纯粹想要一辆省油、省心、保值,还要便宜的家轿,2024款的经典轩逸依旧是一条“安全答案”,9万落地,开五年卖还能拿回一半本钱;若你在意绿牌、油耗、预算13万左右,等e-POWER上市先别急着冲,去店里对比秦PLUS DM-i的纯电续航和配置单,再算一笔牌照和购置税的账;至于纯电版,建议先观望,等价格、续航、电池质保全部落地再下手,别让“轩逸”两个字成为溢价税。

轩逸的故事,像极了手机界的诺基亚——销量依旧庞大,却站在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分水岭。

e-POWER和纯电版,是日产递出的两张船票,能不能登上下一班航程,要看它能否把“不会出错”进化成“让人惊喜”。

对消费者来说,选车之前先选时代:要稳定,经典轩逸仍是闭眼入;要未来,别被车标绑架,多看参数、多算成本,把“轩逸”只当成备选,而不是唯一。

市场残酷,却也公平——时代换道时,先跑的人不一定赢,不跑的人一定输。

来源:有趣的奶酪SuxXD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