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馗事件表明: 在黄梅戏起源之争中 想要独善其身,需要严肃对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6:34 1

摘要:当一些人以“清高”姿态认为黄梅戏起源之争是“杞人忧天”时,国家非遗中心删除表述的行为,确实像一记现实的耳光,“啪啪”作响。

黄梅戏艺脉寻踪

2025-11-1514:11上海

王馗事件表明: 在黄梅戏之争中想要独善其身,需要严肃对待!

当一些人以“清高”姿态认为黄梅戏起源之争是“杞人忧天”时,国家非遗中心删除表述的行为,确实像一记现实的耳光,“啪啪”作响。

这场争论绝非无聊的地域争吵,而是关乎历史真相、文化话语权甚至资源分配的严肃议题。

王馗所长的事件恰恰证明,任何人都难以在这场争论中独善其身,稍不留神就掉了进去。

黄梅戏起源之争之所以无法用“清高”的态度回避,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官方表述变动牵动现实神经: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删除“起源于湖北黄梅”的表述,这一行为本身就超出了学术范畴。官方平台的表述直接影响公众认知,甚至可能关联到地方文化品牌的打造、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相关资金政策的倾斜。因此,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对文化资源可能被重新分配的敏锐察觉。

2、争论本质是文化认同与话语权:这场争论表面是学术问题,内核却是文化认同的暗战。对于湖北和安徽的民众而言,黄梅戏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谁掌握了起源叙事,谁就在这一文化符号上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3、历史共识正面临挑战:“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壮大于安徽”曾是两地乃至学界的主流共识。然而,近年来有地方学者提出不同声音,甚至“新说”被大力推广,这无疑动摇并冲击了原有的共识基础。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在福建的发言被录屏传播,导致其受到鄂皖两地部分人士的批评。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我们可以逐一剖析:

1、学术理性与地域情感的碰撞:王馗作为权威学者,其发言本意可能是从学术角度辨析双方误区。但在情绪化的舆论场中,理性的学术观点极易被简化、误读,甚至被地域情绪裹挟,导致学者本人卷入漩涡。

2、“不卷入”可能是一种奢望:王馗的遭遇表明,在这个议题上,想保持完全“清高”的中立姿态非常困难。任何触及核心的公开言论,无论初衷多么客观,都可能被解读为“站队”。这恰恰说明,回避问题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

既然无法回避,那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就至关重要了,应该怎么做呢?

1. 首先,必须承认并尊重历史基础:

回顾历史文献和权威记载,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是有充分证据支持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也明确记载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尊重和承认这些基本史实,是任何有意义讨论的出发点,也能有效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2. 需要超越“地域所有”的思维:

黄梅戏从诞生之初就是跨区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将其简单划归为某一省的“独占资产”,既不符合历史,也限制了其未来发展。我们更需要的是 “大黄梅”的视角,即认识到黄梅戏是鄂皖赣交界地区共同的文化结晶,其魅力正在于融合与流动。

3. 将焦点转向传承与发展

争论起源不是为了制造隔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脉络,从而推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两地相关部门和剧团也多次表示,当下的重点应是传承和发展,共同把黄梅戏事业做好。优秀的艺术属于所有人,合作的收益远大于内耗。

总而言之,国家非遗中心的删除行为和王馗所长的遭遇,恰恰证明了黄梅戏起源之争绝非“无聊”,而是一个无法回避、需要被认真对待的复杂议题。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鄙视或卷入争吵,而是秉持一种 “直面历史、超越地域、面向未来” 的态度:直面并尊重已清晰的历史,跳出“非此即彼”的地域思维,将精力和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黄梅戏在当下的活态传承与艺术创新中。

毕竟,黄梅戏的活力最终要由它未来的作品和生命力来证明。

来源:吴继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