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新城际!即将全线贯通运营!探访超大枢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15:11 1

摘要:11月13日,我去了现场,看到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真实。列车在地下“京帆”屋盖下穿梭,站台有人忙着演练,站外也能听到工具箱的碰撞声。试运行不是走个过场,整个流程像排一场接力赛:检修员检查轨旁设备,乘务员按时段演练乘降,调度室有工作人员一直盯着屏幕。列车型号是复兴号

11月6日,京唐城际北京城市副中心段进入运行试验,一列列复兴号开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燕郊京唐站和大厂站之间来回跑。

11月13日,我去了现场,看到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真实。列车在地下“京帆”屋盖下穿梭,站台有人忙着演练,站外也能听到工具箱的碰撞声。试运行不是走个过场,整个流程像排一场接力赛:检修员检查轨旁设备,乘务员按时段演练乘降,调度室有工作人员一直盯着屏幕。列车型号是复兴号CR400BF,整列定员576人,车厢里分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和餐吧,单节二等座能坐90人。车跟站联控系统提前把换乘信息传给车组,车上还放了便民物品箱,乘务员按分秒执行服务动作。虽然现在还没正式拉客,但每个环节都像真客上车那样来。

要把今天的场景理解清楚得往前看。能把试运行弄得这么顺,靠的是一套完整的检测和保障体系。唐山机务段的司机李勇强每天凌晨4点就到岗,要跑13趟检测列车,间隔大概20分钟。他参与了532列次的检测运行,跑了9620公里。对司机来说,最难的地方不是线路长短,而在于不同路段的限速差和进站前的坡度。大厂到燕郊京唐一段最高限速是180公里/小时,燕郊到副中心这段提到200公里/小时,实际路试能达到195公里/小时。为了既快又稳,司机们一遍遍地试跑,摸清制动点,把速度和乘坐平顺性之间找平衡,这活儿得靠经验和耐心。

车辆检修也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天津动车客车段的随车机械师宋钊说,开行前在大厂动车所要做三重检修,重点看受电弓、转向架和车轮这类走行部件,车内服务设备也都要确认能用。运行中随车人员持续监控各种参数,定时巡视,遇到问题可以和动车运用所的110应急指挥中心远程联动。线路维护从铺轨到精调赶工期时也没含糊,唐山工务段的计晔久从2021年就参与工程质量把控,进入试运行后组织拉网式检查,把问题逐条列清单,逐项销号。细节做得足,才能把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

站里的应急演练做得很细。城市副中心站组织消防、设备故障、反恐等演练,乘务和客运人员练手动开关车门、旅客疏散等关键动作。北京站和北京电务段在管理与设备监控上都安排了值守,CTC系统有人24小时看日志,任何异常都留下记录,按流程来处理。流程不是靠记忆,是靠文件和单子,大家按步骤走,出问题就按流程处置。

把镜头拉远,这座站的体量让人印象深刻。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功能划分很明确。最底层B3是城际铁路站台层,设计为8台14线,现在先开通4台7线,用来支持京唐和京滨城际的运力布置。B2是候车和轨道换乘层,6号线、平谷线在这里对接换乘。B1既是进站通道,也是城市配套层,有城市通廊、下沉广场和商业步行街,像个地下会客厅。还有个B0.5,规划成公交场站、旅游大巴停靠区,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站顶那片“京帆”屋盖挺有辨识度,主帆7片,小帆3片,屋盖不是摆样子的,采用双层结构,穿孔遮阳板配ETFE气枕采光顶,能把采光和节能结合起来。阳光可以透过屋盖照到下方约32米深的站台层,未来还会配绿化,打造成檐下一片活动空间。站长柴宇介绍这些功能时说得很清楚,每层该干啥、怎么换乘,他都能把逻辑讲明白,不绕弯子。

从工程角度看,这条线全长149公里,起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终到河北唐山,全线设8座车站。燕郊到唐山那段早在2022年12月30日就投用了,这次把北京副中心段的试运行做通,是实现全线贯通的关键一步。这个项目推进起来不是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更多是跨区域、跨部门的配合。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牵头协调规划、征地拆迁等事宜,储卫星把它说成一个“路市联动、部门协同”的案例。十年建设中,审批、落地这些事一个个被解决,才有今天这条线走到最后冲刺阶段。

把话题再往服务层面靠一靠,试验不仅是检验技术和安全,也在磨合乘客服务的细节。列车长刘倩带的京秦车队把便民物品摆得井井有条:充电宝、充气枕、漱口水、眼罩、一次性拖鞋,甚至能应急用的小剪刀、指甲刀、儿童画笔都有备。乘务组通过车站联控系统拿到换乘乘客信息,会按位广播提醒哪个车厢靠近换乘通道,实现换乘引导“点对点”。每次模拟上客、每次对位、每次交接都有时间标准,目标就是等正式客流来了,整个流程顺到像上了发条。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条城际不只是运客,它会影响区域布局。京唐城际和京滨、津兴等城际线路互联,形成更密的快线网络。京唐公司总经理郭友强说,线路既服务通勤,也带动沿线产业协同。站区上盖未来会做城市综合体,办公、商业、公寓、酒店都有可能进来,慢慢把站点变成城市级活力节点。对天津来说,通车后能直达宝坻、北辰这些地方,一些产业和人口的承接会更明显,通勤和旅游成本下降,资源互补也更顺手。

现场的细节不少,让人觉得这不是纸上谈兵。计晔久常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多一分细心,多一分安全。他们从轨道到站台,每个螺丝、每段电缆都留验收记录,任何问题都有清单,谁负责、什么时候改完都写清楚。司机、检修工、值守人员、乘务员,每个岗位都像链条上的环节,哪一环掉链子就会被清单化处理,大家做事都挺有秩序。

走在地下通廊时,抬头能看到那片“帆”形屋盖,阳光从采光顶斜斜照下来,和站内的人工灯光配合得不突兀。站里动作都按节奏进行:列车进站、开门、关门,工作人员互相对位、对表,动作标准、节拍稳。站台边偶尔有工程人员低声确认数据,那些低声的交谈就是把问题一项项解决的过程。试运行的现场让人能看见流程在被细化,问题在被处理,时间表在一点点推进。

来源:于林中漫步的旅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