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告点名了两位台籍网红:网名叫“闽南狼”的陈柏源和网名“八炯”的温子渝。警方在通告里把他们线上线下的活动都列了出来,还公开悬赏征集线索。简单说,就是把事摆上台面,请社会帮忙找线索,事情正式进入了公安机关可以动手的轨道。
11月13日,福建泉州警方对外发布悬赏通告,
通告点名了两位台籍网红:网名叫“闽南狼”的陈柏源和网名“八炯”的温子渝。警方在通告里把他们线上线下的活动都列了出来,还公开悬赏征集线索。简单说,就是把事摆上台面,请社会帮忙找线索,事情正式进入了公安机关可以动手的轨道。
把他们的公开内容和线下活动串起来看,能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陈柏源在镜头前有一段戏,向妈祖“发誓”自己不是“台独”,说得急促又戏剧化;镜头一转,他的口气又变了,开始鼓动所谓“抗中保台”的行动。温子渝就更直接了,常在岛内节目里秀与美方合照,还公开宣称自己承担某种“反中”任务。表面上一个演忠诚,一个吹关系,但两人行为并不是单线并行,线上宣讲和线下动作互相呼应。
他们不只是耍嘴皮子。两人参与了反华题材纪录片的拍摄,提供素材并制造舆论,有证据显示还参与或组织过针对在大陆的台湾配偶的围堵活动,给当事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困扰。基层警力看到了这些现场记录,也反映出对这种行为的反感和关注。换句话说,这事不是单纯的网络表态,而是已经有了从话语到行动的链条。
把这件案子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就更容易理解当局的反应。今年以来,相关部门不断在整治和查处分裂性、涉台不法行为上动作频繁。三月份设立了“台独”举报专栏,鼓励群众提供线索;六月,广州警方对外通报并悬赏通缉一批涉嫌“资通电军”的嫌疑人;十月,厦门对涉台军中情报活动人员发布悬赏;重庆也有相关立案侦查的报道。这些动作连起来看,形成了从情报收集到案件侦办再到公开追查的链条,不是单点式的震慑,而是体系化的应对。
官方的做法有几条比较明显的思路:一是把问题公开化,通过曝光让当事人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为空间受到压缩;二是把法律程序和责任落实到位,对长期参与分裂活动的,按照现行法律追究责任;三是动员社会层面的力量,靠悬赏、举报等方式扩展侦查触角。正因为有了这些配套,像泉州这类的通告才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整体节奏里的一环。
岛内对此事也有反应。报道里提到,一些涉案人员的家属开始公开反对当事人继续服役或参与相关活动,还有媒体披露出有关当局为部分退役人员做身份调整的传闻。说白了,双方处在拉锯中,都在想办法把风险降到最低,压力传导到个人、家庭、甚至制度层面上去。
从案件的证据角度看,泉州警方在通告里列出的并非空洞指控。既有公开视频、节目和合照,也有现场活动的记录和时间线,这些都让案件可以从舆论层进入执法和司法可操作的领域。通缉公告本身有两个实际目的:一是把疑点公开化,让公众知道线索在哪里;二是通过公开信息吸引知情者或相关人员提供更关键的线索,缩小侦查范围。
讲到传播方式,这类网红靠社交平台把影响力做大,视频、剪辑、合照被快速放大,形成“个人品牌”。当这种能见度被用到政治对立和线下行动上,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意见表达或娱乐,而可能成为违法行为的一部分,被依法识别和追查就顺理成章了。可以把它想象成舞台和后台:舞台上是光鲜的表演,后台可能有组织、资金、联络,这些一旦牵扯到他国势力或针对性的社会行动,执法就要把目光投到后台去。
我的直观感受是,很多人把“表演”和“行动”划等号,但两者的后果完全不一样。说话可以当作言论,但当言论带来组织性的线下行动,产生实际伤害时,法网就要介入。执法机关聚焦证据和线索,是把事往能落实的方向推进,不是随便的压制,而是把对个人影响力可能引发的现实风险拉回到法律框架下处理。
现在泉州的通告已经落地,后续看点主要两处:一是是否有更多知情人或相关人员出来提供线索,二是警方如何把现有线索转化为可供司法审查的证据链。通缉通告里明确写着被通缉人的身份信息、涉嫌行为类型,并呼吁公众提供线索。案件还在侦查中,后续进展会随着线索核实逐步显现。
来源:有趣的沙滩BUsEc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