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价,存储芯片“涨不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15:15 1

摘要:先说眼前的数据:短短一周,DDR5高性能内存在现货市场上暴涨了大概25%;进入11月后,涨势更猛,第四季度服务器用DRAM的合约价差不多快翻倍了,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里把涨幅写到了七成左右。NAND闪存也没闲着,合约价在20%到30%区间上扬。面对这样的行情,三星

存储芯片价格一路往上窜,已经到了连手机定价都被迫跟着变的地步。接下来发生的事,牵扯的既有工厂的产能分配,也有几大云厂和手机厂的算盘。

先说眼前的数据:短短一周,DDR5高性能内存在现货市场上暴涨了大概25%;进入11月后,涨势更猛,第四季度服务器用DRAM的合约价差不多快翻倍了,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里把涨幅写到了七成左右。NAND闪存也没闲着,合约价在20%到30%区间上扬。面对这样的行情,三星、SK海力士这些大厂一度甚至暂停报价,结果市场出现了抢货潮,大家都怕明天就更买不到了。

对终端厂商来说影响立刻显现。Redmi K90家族因为存储成本抬高,出厂价普遍上调了100到400元。有些容量版本之间的价差,从以前的400元被拉大到了600元。雷军在微博上简单一句话:“内存涨价实在太多。”小米的卢伟冰也说了,原材料涨价已经直接压到了新品标价上,而且这股涨力超出预期,短期内还会加剧。说白了,原材料涨价这事不是小打小闹,直接把定价和利润两头都搅了个底朝天。

把时间线往上游拉远看,这轮变化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走强。摩根士丹利指出,这波需求不是传统的电脑、手机拉起来的,而是被AI数据中心和云服务驱动的。大型模型训练和推理越来越吃算力,大客户对价格没那么敏感,他们更在乎能不能拿到足够的算力和货源。结果就是市场上出现了“优先满足企业级、消费级被挤压”的局面。

能把这股潮吹上来的,是几家巨头的买单。公开数据里,Meta计划到2025年底部署大约130万块GPU,未来几年会在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上投巨额资金;到2028年,Meta在美国的数据中心相关投入预计是数百亿美元级别。微软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资本支出就已经达到349亿美元,并打算在两年内把数据中心规模翻一番;谷歌把2025年的资本支出预期提到接近千亿美元;亚马逊为2025年也预留了上千亿美元的预算,主要投向AI和数据中心。总之,那些钱最终都会变成对高带宽内存和大容量存储的刚需。

AI服务器对内存的“胃口”确实吓人。一台AI训练服务器用的DRAM比传统服务器多三到五倍,专用的高带宽内存HBM更夸张。HBM的叠层设计决定了它在制造上非常吃晶圆,要达到和DDR5相同的芯片密度,HBM大概要消耗三倍晶圆。于是主流厂商把产能和投资往HBM、DDR5这类高端产品倾斜,老旧的DDR4等产品产能被压缩。供需一旦错位,价格关系都可能被颠倒——反而会出现旧一代比新一代更贵的情况。

这套变化把下游也推得慌张。为了不被原厂涨价和缺货拖垮,手机、PC等终端厂开始找更多备选供应商,国产存储被迅速拉进来。长江存储、长鑫科技这些本土厂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成了抢供应、稳链条的重要力量。

说到具体技术和产品,长鑫科技的LPDDR5X已经实现部分量产。公司称通过封装和设计优化,在容量、速率和功耗上都有提升,单颗粒有12Gb和16Gb两种,最高速率做到了10667Mbps。它能提供12GB、16GB、24GB、32GB等不同封装方案,其中8533Mbps和9600Mbps等规格在2025年5月已量产,10667Mbps版本也开始送样。长鑫的这些模组已经进入了包括小米、OPPO、vivo、传音在内的供应链,也在逐步向物联网、服务器市场延展。

另一个例子是德明利在2025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展示了为阿里云“磐久服务器”定制的企业级SSD。这个动作说明国产厂商不仅能批量做消费级产品,也开始被头部云厂认可,用在企业级、高性能场景里了。

国产替代带来的好处很实际:本地生产能省运费和关税,价格通常比进口同级产品低15%到20%,这能把一台手机的存储模块成本压缩几十到上百块钱。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优势是响应速度快:本地厂更容易做定制、调整供应计划,对上游链条的控制力更强,这在供应吃紧时特别重要。但短板也摆在那儿:像HBM这种顶级高端产品,尤其是在HBM3E量产、HBM4研发方面,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技术和产能仍有领先,生态和接口成熟度也更好。

回到市场端,内存涨价对PC、手机、消费电子的影响是连锁的。厂商面临两个选择:涨价把成本转嫁到用户头上,或者吞下涨价把利润压缩。这种取舍让一些品牌不得不在销量和单价间做痛苦抉择。生产端的调整更直观:当主流厂商把钱和产能投向企业级产品时,消费级的货就会变稀缺,进而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扬和供应波动。

这一出戏,看起来像是被AI建设的资金潮流推动着。巨头在云端、数据中心和AI平台上大手笔投入,渐渐重塑了半导体的供需图谱。厂商被迫调整产能分配,本土厂商被推上前台,价格、供给、技术三方面都被拽进了这场博弈。市场的下一步走向,还要看上游工厂如何分配产能、下游大客户怎么下单,以及国内外几个关键厂商的新产能何时真正上线。

现在每个采购经理都在盯着生产排期,工厂的计划表被翻来覆去地看;手机厂的定价会在每次原材料报价后被重新算一遍。晚上你还能听到供应链那头的电话,问还能不能多发一点货、能不能把交期往前提——这就是眼下的真实场景。

来源:勇往直前的清泉ECZMu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