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次趁着双11,我在网上下单了一件之前在商场看到的羊毛大衣,本来想着捡个大便宜,毕竟比店里便宜了快一半。到货之后才发现,那个落差简直能让人无语——照片和实物完全是两回事,就像两个相似但毫不相关的兄弟。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同款”这俩字,多数时候只是个漂亮的幌子
上次趁着双11,我在网上下单了一件之前在商场看到的羊毛大衣,本来想着捡个大便宜,毕竟比店里便宜了快一半。到货之后才发现,那个落差简直能让人无语——照片和实物完全是两回事,就像两个相似但毫不相关的兄弟。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同款”这俩字,多数时候只是个漂亮的幌子。
很多人以为商场和网店卖的是同一批货,只是一个贴在架子上,一个塞进快递箱。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两种渠道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数:线下靠的是你在试衣间里摸到的料子、看镜子里的版型、跟导购聊到的穿搭细节;线上靠的是广告点进来的流量,靠低价吸引人一次性掏钱。商场那套体验都是成本,你站在镜子前左看右看,店员帮你卷袖口、建议什么颜色显气色好,这些都算进价格里。而网店,传给你的是精修图和模特照,再加上一句“实物更好看”就收工。
实体店的硬成本够吓人:租金、装修、水电、人工,每一样都逼着商家不能用太次的货。因为你随手摸一摸就知道质量,面料薄、扣子轻、线头乱,这些全都会立刻暴露。品牌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送到店里的往往是新款、独家、或者质量顶级的款式,甚至核心产品干脆不上网,免得被拼低价毁了体系。反过来看,网店最大支出就是买流量,排名需要砸钱,广告需要投,剩下就得用最低成本撑销售,结果就是羊毛从100%变成30%,立体裁剪改成平板,纽扣由牛角换成塑料片。还有所谓的“AB版”,主播展示的你一眼就爱上,高配;发货的时候,可能就是廉价版本,你追着问,人家用一句“以收到为准”把话说死。
像深圳南油这样的服装源头市场,好货从来不上网。因为一个爆款就能养活档口,图片放到平台三天,立马被抄成路边摊货。很多老板连直播都不敢开,免得被同行偷走设计。那些真正的高质货,一出样就被老客户直接微信秒转账订完,根本没机会挂出来让零售客看到,更别提退换货这种折腾人的事。普通人在网上搜到的,大多是卖剩的尾货,或者专门供应网店的“特供低配”。
这事儿其实一点都不偶然,是生意结构决定的结果:品牌要维护价格,商场要保证利润,网店要以低价抢流量。最后就变成了,同样的名字,不一样的东西;看着是同款,穿起来却是两个世界。商场能贵,但贵得有理由——料子够厚,版型耐穿,几年不跑形不起球。网店的吸引力在于便宜,也正因为便宜,它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功能,把所有体验和细节都砍掉了。
你拿着商场的价格去比网店,看似是在比较同一个商品,其实只是拿着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做对照。真要说的话,商场卖的是“资产型服饰”,买了能陪你好多年;网店卖的是“消费型服饰”,过一季就扔,反正不心疼。所以,下次再遇到“实体同款”,或许该先问问自己,到底想买的是那份实际的质感,还是图个省事和便宜。
来源:不一样的李修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