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权势滔天的家族终有衰落之时,东汉邓氏的兴衰正是此话最佳注脚。这个家族在东汉中期崛起,一度权倾朝野,却也在权力巅峰时轰然倒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看邓氏外戚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权倾朝野,又如何从云端跌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权势滔天的家族终有衰落之时,东汉邓氏的兴衰正是此话最佳注脚。这个家族在东汉中期崛起,一度权倾朝野,却也在权力巅峰时轰然倒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看邓氏外戚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权倾朝野,又如何从云端跌落。
一、 南阳望族,初露锋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阳邓氏自西汉以来便是地方望族,其先祖邓晨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刘元为妻,家族由此与皇室结下不解之缘。
邓禹,字仲华,年仅十三岁便能诵诗诵书,在南阳一带颇有才名。更难得的是,他年少时在长安游学,与尚未发迹的刘秀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大事。
当时王莽篡汉,天下大乱,绿林、赤眉等起义军蜂起。邓禹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将变,毅然杖策北渡,追赶上正在招兵买马的刘秀。
刘秀见到故人十分欣喜,半开玩笑地问道:“仲华远道而来,是想要个一官半职吗?”
邓禹正色回答:“我不愿做官。”
刘秀诧异:“那你想做什么?”
邓禹慨然答道:“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效尺寸之功,名垂青史耳。”
这一番对话,道出了邓禹的雄心壮志。此后,他成为刘秀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屡建奇勋。
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政权。邓禹时任大司徒,率军平定山西,年仅二十四岁便被封为酂侯。刘秀对邓禹信任有加,曾对左右赞叹:“邓禹真社稷之臣也。”
邓禹虽居高位,却从不倨傲。他“内行淳备”,事母至孝,教育子女有方。有十三子,他让各人专攻一艺,以便他们将来能够自立。他还整饬家规,教导子孙皆应遵守法度,这为邓氏家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邓禹的品格,成为邓氏家风的基石。然而在权力面前,这份初心能保持多久?
二、 邓绥入宫,权倾朝野
时光流转,到了汉和帝时期。此时的邓家已是三代显贵,邓禹的孙女邓绥天生丽质,聪慧过人。永元七年(95年),年方十六的邓绥被选入宫中。
据《后汉书》记载,邓绥身长七尺二寸(约166厘米),姿色姝丽,异于常人。她左右侍从见到,无不惊叹。其叔父邓陔更是预言:“我常听人说救活千人性命者,子孙必封。兄长邓训当年负责修石臼河,每年救活数千人。天道可信,我家必蒙其福。”
果然,邓绥一入宫便封为贵人。她谦恭谨慎,动静有法度,深得和帝宠爱。永元十四年(102年),阴皇后因行巫蛊之事被废,邓绥被立为皇后。
邓绥成为皇后后,非但没有骄横跋扈,反而更加谦逊自律。她多次拒绝和帝为邓氏族人加官进爵的建议,还禁止邓家子弟仗势欺人。有一次,和帝要封邓绥的兄长邓骘为上蔡侯,邓骘坚辞不受。
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年仅27岁。邓绥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定策迎立出生仅百日的刘隆为帝,即汉殇帝。谁知殇帝在位不足一年便夭折,邓绥又与邓骘等定策,迎立十三岁的刘祜为帝,即汉安帝。
邓绥临朝听政达十六年之久,期间她“止淫祀,罢诸不合典籍者”,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同时重用贤能,使国家相对安定。她还命兄长邓骘举荐名士杨震等人,杨震后来成为一代名臣,有“关西孔子”之誉。
三、 一门七侯,权倾朝野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随着邓绥地位的稳固,邓氏家族的权势也达到了顶峰。
邓骘官至大将军,掌全国兵马;其弟邓悝为城门校尉,掌控京城防务;邓弘为虎贲中郎将,统领禁军;邓阊为郎中令,掌管宫廷宿卫。邓氏兄弟“皆居显位”,掌握着朝廷军政大权。
永初元年(107年),邓骘因率军平定西域叛乱有功,增封户邑三千,其弟邓悝、邓弘、邓阊也各得封赏。邓氏一门出现了“一门七侯”的盛况:
邓骘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邓京为安乐侯,邓珍为阳安侯,邓广德为广宗侯。除此之外,邓氏族人中还有多人担任卿、校、侍中等重要官职。
如此权势,自然引来朝野侧目。当时有民谣唱道:“邓与寇,势如斗,谁为先,谁为后?”邓氏与另一外戚寇氏形成对峙之势,但最终邓氏占据上风。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邓氏家族的权势达到顶峰之时,危机也在悄然酝酿。
四、 大厦将倾,危机四伏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邓太后病重去世,汉安帝亲政。看似稳固的邓氏家族,转眼间便面临灭顶之灾。
安帝乳母王圣、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向来忌惮邓氏权势,又因曾被邓太后约束而心怀怨恨。他们见太后去世,便向安帝进谗,称邓悝、邓弘等曾谋议废黜安帝,改立平原王刘翼。
安帝听后大怒。此时邓骘已去世,但邓氏族人仍在朝中担任要职。安帝下令查处邓氏子弟,收回邓骘等人的官爵印绶,将邓氏子弟免去官职,遣返原籍,并没收其财产。
更为悲惨的是,邓广宗、邓忠等邓氏子弟被逼自杀,邓骘也因为无从辩白而绝食而死。曾经权倾一时的邓氏家族,转眼间土崩瓦解。
大司农朱宠心痛邓骘无辜遇害,冒死上书为邓氏辩白:“邓骘有功无过,却遭如此对待,实在令人痛心。海内闻之,无不惆怅。”百姓也为邓骘鸣冤。安帝见状,心下稍有松动,命以礼节改葬邓骘,邓氏子弟得以归还京师。
然而,邓氏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天下靡然从风”的邓氏家族,最终难逃衰落的命运。
五、 外戚专权,历史循环
邓氏的兴衰,是东汉外戚专权的一个缩影。自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来,外戚专权便如影随形。
东汉前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均能抑制外戚权势。但自和帝开始,因皇帝年幼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便得以乘机专权。和帝时的窦宪曾狂言:“国家弃我如孤雏腐鼠耳!”其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邓氏之后,又有阎氏、梁氏等外戚专权。特别是梁冀,专权达二十余年,威行内外,天子拱手,三公备员,人称“跋扈将军”。直至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方才诛杀梁冀。
外戚专权的背后,是皇权与相权、内朝与外朝的复杂博弈。当幼主即位,母后听政,必然倚重娘家亲属,从而形成外戚专权。而当年幼的皇帝长大,为夺回权力,又往往借助宦官势力,导致宦官专权。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东汉政治的一大特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邓氏的兴衰,不仅是家族的命运,更是东汉政治的缩影。在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交替中,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邓氏家族从崛起到衰亡,不过短短数十年。他们在权力巅峰时能够相对克制,邓绥、邓骘等核心人物也颇有政治才能与品德,但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想起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权力与家族的兴衰循环,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重演。邓氏的命运,不过是其中一朵浪花而已。#中国历史#秦汉史#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来源:土地公大话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