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所可失”的人,藏着最硬核的博弈底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2:31 1

摘要:菜市场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连锁超市的导购对顾客笑脸相迎,哪怕遇到退换货纠纷,也会耐心协商;而隔壁摆摊的摊主,若遇到有人故意挑刺压价,反而会直接收拾摊位说“不卖了”——有人觉得摊主脾气冲,却没看透这背后藏着强弱博弈的核心逻辑,这逻辑早在南宋时,就被学者叶适与

菜市场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连锁超市的导购对顾客笑脸相迎,哪怕遇到退换货纠纷,也会耐心协商;而隔壁摆摊的摊主,若遇到有人故意挑刺压价,反而会直接收拾摊位说“不卖了”——有人觉得摊主脾气冲,却没看透这背后藏着强弱博弈的核心逻辑,这逻辑早在南宋时,就被学者叶适与宋孝宗点透了。

彼时宋孝宗刚登基不久,一心想恢复中原,便召叶适入宫议事,谈及对百姓的治理,宋孝宗直言:“朕坐拥天下,赏罚予夺皆在手中,百姓当遵规守矩,方能国泰民安。”叶适却躬身答道:“陛下可知,百姓与君王的‘怕’,从来不同。君王若苛待百姓,横征赋税、强征劳役,百姓走投无路时,便会弃田而去,甚至聚众起事——他们本就只有一亩三分地、一间破茅屋,失去了也不过是回到流离的日子。可君王呢?百姓离散则农田荒芜,赋税断绝则国库空虚,叛乱四起则江山动摇,陛下失去的,是列祖列宗传下的基业啊。”

没人愿意平白受气,只是“怕失去”的东西不同,选择才天差地别。强者怕失去已有的积累,行事难免束手束脚;而那些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反而不用瞻前顾后,这份“无所顾忌”,便是他们最特别的博弈底气。

叶适与宋孝宗的对话,说到底是一道“博弈天平”的计算题:天平的一端是“失去成本”,另一端是“潜在收益”,两端的重量,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事选择。

对参与者而言,若“失去成本”远重于“潜在收益”,最优解必然是“稳”——不轻易撕破脸,不盲目冒险,生怕一步错满盘输;若“失去成本”轻如鸿毛,而“潜在收益”可能改变现状,便会选择“拼”——哪怕赌一把,也不愿将就妥协。这道计算题,适用于国际博弈、社会交往,更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宋孝宗听完叶适的话,沉默良久后坦言:“朕此前只看到君王的权势,却忘了百姓是江山的根基。若把百姓逼到绝路,朕的‘恢复中原’,不过是空中楼阁。”此后,宋孝宗下令减免江南灾区的赋税,暂缓征发劳役,正是看懂了这道博弈题的答案。

为什么欧盟在与中东小国的能源谈判中,始终态度温和,哪怕对方偶尔抬价也不愿彻底谈崩?因为欧盟的能源需求高度依赖这些小国,一旦谈判破裂,能源供应中断,工业生产、民生用电都会受重创,数万亿欧元的经济利益将受损;而那些中东小国,本身能源资源丰富,即便不与欧盟合作,也能转头卖给亚洲国家,失去欧盟这一个买家,对本国经济影响有限,反而能借着“能源稀缺”的优势,争取更高的定价,收益远大于损失。

为什么印度在与周边小国的边境摩擦中,常敢主动挑事,却从不敢与大国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周边小国国力薄弱,印度即便摩擦升级,也能以较小的代价掌控局面,甚至夺取部分资源;可若与大国对抗,印度的军工体系、经济发展都会受重创,此前积累的发展成果可能付诸东流,“失去成本”高到无法承受,自然不敢贸然行动。

为什么疫情初期,很多小微企业敢果断转型——开餐馆的转做外卖,做线下零售的转做直播带货;而一些大型企业反而转型缓慢,顾虑重重?因为小微企业本就规模小、资产轻,转型成本低,若不转型,可能很快就会倒闭,“失去成本”就是整个企业的生存;而大型企业有庞大的线下门店、复杂的供应链体系,转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还要承担员工安置、业务调整的风险,一旦转型失败,损失的是数十年积累的品牌和资产,自然要反复斟酌。

生活里,类似的例子也不少:社区里,物业对按时交物业费的大户业主客客气气,却对租房子的租户偶尔摆架子,可真遇到租户联合起来维权,物业反而会主动让步——因为大户业主若不满搬走,物业损失的是长期稳定的高额物业费;而租户若觉得不公,大不了换个小区租住,“失去成本”极低,可一旦维权升级,影响到社区口碑,物业失去的会更多。那些总想着“拿捏”弱势者的人,其实都是没算明白这道博弈题。

翻开历史,但凡能长治久安的时代,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密码:不让底层百姓走到“无所可失”的境地。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百姓大多靠天吃饭,若遇到灾年,朝廷还不减免赋税、发放救济,百姓便会从“沉默的大多数”,变成动摇王朝根基的力量——这正是叶适想让宋孝宗明白的道理,也是后世明君治国的核心。

北宋仁宗时期,曾遭遇连续三年旱灾,黄河流域颗粒无收,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彼时朝中有人提议“强硬弹压流民,避免叛乱”,宋仁宗却否决了这一提议,转而推行三项政策:一是开放国库,向灾区发放粮食,设立粥棚,保障百姓基本生存;二是减免灾区未来三年的赋税,允许流民到南方未受灾地区开垦荒地,且三年内不征收田租;三是招募流民中的青壮年参军,既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又充实了军队。这些政策,让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也有了“不愿失去”的东西——安稳的生活、可耕种的土地,自然不会再想着叛乱,北宋也因此度过了这次危机。

明朝初年,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根源——元廷后期对百姓的剥削达到了极致,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终被逼得揭竿而起。因此,朱元璋登基后,立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将无主的土地分配给流民,让他们定居耕作;降低农业税率,将“四十税一”定为常态;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官员向百姓索要财物。这些举措,让底层百姓从“无所可失”,变成了“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明朝的国力也在短短数十年内迅速恢复,为“洪武之治”奠定了基础。

反观那些短命的政权,无一不是不懂这一智慧。比如西晋末年,朝廷内部争权夺利,却对百姓横征暴敛,甚至强迫流民服苦役,百姓失去了土地、粮食,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奢望,最终引发“五胡乱华”,西晋仅存在51年便走向灭亡;清末时期,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对内则加重百姓赋税,百姓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下,失去了所有生计来源,最终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清政府的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

这些历史都在证明:底层百姓的“无所可失”,从来不是政权的“麻烦”,而是政权的“警钟”。当百姓有了“不愿失去”的生活,社会才能稳定;若把百姓逼到“无所可失”,再稳固的政权,也会摇摇欲坠。

世人总觉得,“无所可失”的人敢“掀桌子”,是因为鲁莽、不怕死,可真相是,这背后是最清醒的权衡——他们知道自己失去的有限,却可能在“掀桌子”后,迎来新的机会;而那些“输不起”的强者,恰恰因为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不敢轻易打破平衡。

这份权衡,不是破坏的利器,而是平衡的砝码。它提醒着掌权者,要给底层百姓留一条生路,别让他们走到“无所可失”的地步;它也告诉每个普通人,所谓的“硬气”,从来不是盲目对抗,而是看清自己的“失去成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撑船者需辨水势,掌权者当知民心。”无论是古代的王朝治理,还是如今的社会发展,唯有读懂“无所可失”的底气,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才能让“桌子”稳得住,让整个社会在稳定中向前走。

来源:竹林里生活的皓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