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佐良当年娶张海迪,邻居都不知道,这婚结得跟地下工作似的。换到今天,小情侣祁昌阳和蓝玉娜结婚,好家伙,几万人在网上看直播,街道帮忙搭坡道,残联还出来公开说话。你说这四十年,到底是什么变了?人心变得更善良了?我看未必。
王佐良当年娶张海迪,邻居都不知道,这婚结得跟地下工作似的。换到今天,小情侣祁昌阳和蓝玉娜结婚,好家伙,几万人在网上看直播,街道帮忙搭坡道,残联还出来公开说话。你说这四十年,到底是什么变了?人心变得更善良了?我看未必。
一九八二年那会儿,王佐良一个高材生,看上了张海迪。他俩没整那些虚的,没办酒席,没通知亲友,就悄悄把证领了。两个人不见面的时候,三年里通了三百多封信,信里聊的不是情啊爱的,是为狄更斯的译文谁对谁错吵个没完。王佐良给张海迪的第一封信,上来就指出了人家译文里的三处错。换别人可能早炸毛了,张海迪倒好,回信直接甩了首自己翻的雪莱的诗。这俩人,像是用知识在打架,打着打着,就把心拴一块了。
轮椅上的张海迪
那个年代,想正经谈点精神世界的东西,可真难。张海迪想看本《大卫·科波菲尔》的原版书,家里没有,得靠她爸托人老远从北京捎回来。邮局的邮差要是稍微不靠谱,那三百多封信可能就没影了。王佐良第一次见张海迪,也没问她腿怎么回事,开口就聊翻译。后来帮她上厕所,当着家里人面也不藏着掖着,就一句以后这事我来管。这不是演偶像剧,这是过日子。他说张海迪脑子比他快,他跟不上,只能并排走。这话,比什么山盟海誓都有劲。婚姻不是谁俯下身子去拯救谁,是两个人能并排站着,一起往前看。
后来他们的故事被包装得特感动,但王佐良这人,硬是几十年不接受采访,也不写什么回忆录。他觉得没必要,过日子嘛,有什么好说的。张海迪也一样,从不拿身体的事博眼球。他们那个时候,靠的是个人的良心和一点点运气。比如邮局没丢信,学校肯借书,爹妈愿意跑腿,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凑在一起,才成全了一段平等的感情。
时间快进到2024年,广东姑娘蓝玉娜在网上认识了因车祸瘫痪的山东小伙祁昌阳。聊得来,视频见了面,没多久就领证结婚了。婚礼简单,但动静可不小。民政局给开了绿色通道,街道办主动来帮忙搭无障碍坡道,甚至还有志愿者开了直播,几万人在线送祝福。评论里没人刷你真伟大,刷的都是你们真般配。
你看,这就是最大的变化。以前,这种事会被当成一个好人好事的典型,一个健全人对残疾人的牺牲奉献。现在呢,大家觉得这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祁昌阳和蓝玉娜也不觉得自己特殊,他们不接受采访,不把自己的故事当招牌,只是默默帮其他残障朋友找找资源。他们觉得,谈恋爱结婚,不就是普通人该干的事吗,怎么就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
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人心变了,是社会这台机器的零件,在一点点调整。无障碍设施多了,护理补贴落实了,弹性工作制让人能兼顾家庭了。这些硬邦邦的制度,才让普通人有机会去过一种看起来普通的生活。再加上手机、网络这些东西,信息传递比四十年前那个靠邮筒的时代快太多了。
光有思想共鸣,解决不了柴米油盐。霍金和简当年也是灵魂伴侣,最后还是分开了。浪漫这东西,说到底还是要落在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些具体的事情上。有人送花拍照,却没人来修一下洗手间坏掉的扶手,也没人给护工涨点工资,那所有的励志故事都显得有点飘。
现在的人再去看王佐良和张海迪,可能觉得没啥,不就是结婚嘛。可放在四十年前,这事本身就是个奇迹。王佐良那代人,能走下去靠的是骨子里的坚持和撞大运。而祁昌阳这代人,背后撑着他们的是慢慢完善的规则和系统。
但有一样东西,好像从来没变。真正尊重一个人,不是把他供起来当英雄,也不是可怜他身体不方便,而是很自然地跟他聊诗歌,谈翻译,或者,就为明天晚饭吃什么这种小事拌拌嘴。别拿他的残疾说事,把他当个会生气、会赖床的普通人,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你说呢?
来源:刘师好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