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双11算是全网最没“高潮”的一年了吗?大家都在刷着新玩法,却只有平台急吼吼地冲业绩,商家反而一脸平和,甚至有点佛系。看似总成交额16950亿元亮眼,但剖开细节,还真是各有各的愁。
2025年的双11算是全网最没“高潮”的一年了吗?大家都在刷着新玩法,却只有平台急吼吼地冲业绩,商家反而一脸平和,甚至有点佛系。看似总成交额16950亿元亮眼,但剖开细节,还真是各有各的愁。
先说今年平台战局吧。前脚抖音、小红书、快手在11月11日就收摊了,京东、天猫、拼多多还剩三天,拖到14号才真的结束。京东抢跑最快,又晒了一波牛逼成绩:当晚23:59收官,下单人数拉高40%,订单量涨60%。可是,天猫和抖音装死,愣是不透露最新成绩,搞得大家窃窃私语——到底实打实还是虚火?
全网销售额拉满,却怪异得很。官方说,今年同比增幅14.2%,看起来劲头不错。但环比去年,只是回调,跟2022年13.7%的增长比已经没法看,连2023年2.08%都差点踩线。今年统计周期还多了一周,数字水分到底咋算,谁心里也没谱。
把综合电商平台拎出来盯一下,16191亿元,比去年涨12.3%。排行嘛,天猫第一,京东第二,抖音第三,这没啥争议。但即时零售的事儿越来越有意思,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秒送份额总共670亿,全是打即时送达的“心跳”牌。再往下翻,有趣的地方可太多:比如淘宝闪购“小时达”,37000品牌线下门店挂系统,四十万门店同步卖货,说白了就是你下单,门店立刻管配送,“吃喝玩乐购”齐上线,还免单抽奖那一套,卷到飞起。
但这些炫酷玩法底下,商家其实都“脱敏”了。有的中小卖家直接原地持平,个别行业还掉队。朋友圈几乎没人晒后台数据。母婴类老吴干脆说:“能跟去年做到持平就谢天谢地,实际还更低。”原因他一针见血——孩子少了,受众缩水,广告砸出去了,流量消费力却直滑坡。
女装大卖阿华比较淡定,一句“其他平台今年大减,仅去年六成,抖音还行”说透了现状。阿华分析,抖音开特别早,平台小二催促退出抖音活动,拿奖励还有点诱惑,但他们衡量了一下,损失根本不大,于是压根没参加对赌。
当然,也有人逆势暴涨。数十亿级操盘手沈理爆料,他家11月10日中午就同比暴增77%,末尾还能来一波小高潮,翻倍不是问题。他强调靠明星代言、头部达人带货带动新用户,不同寻常的是,站内付费只做拉新,砍掉全站推广,内容玩得溜。不过他自己都吐槽,氛围比历年冷,消费者像被麻醉,靠硬刺激才能拉动销量。问题是这一硬刺激也有坑:退款率猛增10%,推广费狂涨30%。销售额上去了,利润却卡住了,真实到有点扎心。
翻回平台的数据,各自讲故事都有套路。淘宝闪购贡献了1亿新用户订单。京东APP活跃度也涨47.6%。抖音从9号到19号直播,商家销售额涨500%,破千万销售商家增147%。小红书博主章小蕙单场直播挣1.8亿,创历史纪录。李佳琦首小时访客激增45%,与辉同行整月超18亿,快手主播蛋蛋开播三小时突破10亿销售。
所有主播流量也就还行,整体没啥巨大的意外。大批电商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数据库,真要玩数据+AI才可以抓机会,否则单渠道早被时代淘汰。
再说风口吧,都在盯哪?宠物赛道和情绪价值品类(IP公仔、香薰蜡烛什么的)拉升最快。生育率掉太狠,宠物食品用品火速补位;跨境电商也是大热门,国内纯存量市场基本没了红利。能满足新需求的新赛道,总会冒头。
有意思的是,平台一个劲儿琢磨新玩法,商家群体却迅速“祛魅”,筹备方式近乎日常操作。折扣砸下去,退货暴涨,一个不留神,利润快亏掉。所以圈子里反而开始提价,逻辑很简单:退货率高就摊成本,提高售价应对大促,规避亏损。
电商行业再也不像过去疯抢“风口”。各家都主张精细化运营,加码供应链和人才培养,入场者都是正规军,无货源零售逐步淘汰,平台正在清洗低质量商家,变革期来了。从货架到直播,从单一平台到多元渠道,套路已经不是一招鲜吃遍天。
另外,今年下半年电商税务新规上线,偷税漏税的风暴让不少人中招,高质量发展和税务合规已躲不过,将来跑得稳才是真的强。
谁还指望大促是躺赢?事实上,双11悄无声息,市场进入“慢功夫”阶段。供应链优化、数据链接、布局AI,还有多渠道发力,商家们都在拼内力等待新风来。没结论,风口到底落在哪儿,还得再看下一轮涌动谁能笑到最后。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