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一位年近五十的中年女性在床上辗转反侧,胸口仿佛被什么东西压住,心跳快得像是要冲破胸腔。她不是没去看医生,心电图没问题,甲状腺也正常,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可她就是觉得不对劲。
凌晨两点,一位年近五十的中年女性在床上辗转反侧,胸口仿佛被什么东西压住,心跳快得像是要冲破胸腔。她不是没去看医生,心电图没问题,甲状腺也正常,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可她就是觉得不对劲。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心理问题,甚至有人说她“更年期到了”。她心里清楚,这不是情绪问题,而是身体真的出了状况。
这种“莫名心慌、心跳难安”的表现,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中老年女性、久病体虚者或长期疲劳、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表面看似“心脏病未到”,实则“气血已亏”。中医里有句话,“心主血脉,藏神”,一旦气血虚了,心神就失养,心跳自然乱了套。
很多人以为只有贫血才会气血不足,忽略了气血耗损的深层根源。熬夜、劳累、情绪郁结、久病不愈,甚至一次大病之后的虚脱,都能让气血“元气大伤”。
现代医学也发现,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与慢性疲劳、营养不良、激素水平变化等密切相关,表现出的症状,正是:心慌、乏力、头晕、易惊、失眠。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心慌”往往被误判。有人查了所有指标都正常,被归为“焦虑障碍”;有人以为是冠心病,反复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什么都没发现。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难以被证实的虚”。
在中医的视角里,这其实是“虚劳”的典型表现。尤其是“心虚胆怯、气血亏脱”的病机,不能强补,不能猛攻,必须先兜住气血,让心神有依,稳住根本。
清末民初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正是以擅长调理此类病机而闻名。他所创的“来复汤”,便是为那些心慌、气短、脉虚、神疲的“气血虚脱之人”而设。
来复汤的核心思路不是直接“补”,而是先扶正、敛脱、固本。其中的“人参、炙甘草”是扶气之主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五味子”敛汗敛气,“熟地黄”补血滋阴,“肉桂”温通阳气。
这个配伍,仿佛是一个小型的“急救包”,不是为了立刻恢复活力,而是先把正在“外泄”的气血收回来,稳住阵脚。这就像出血时先止血,再谈输血补血。
从现代医学来看,来复汤的这些药物也有明确的药理研究。人参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疲劳和心肌收缩力;炙甘草有调节心律的作用,尤其在防止心律不齐方面有辅助价值。
当归、白芍则被证实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的作用;五味子在中药中以“固涩”著称,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减轻心悸、惊悸等症状。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特别强调,来复汤并非万能之剂,但对“虚脱濒危、气血外泄”的状态,具有挽救之功。
这种“先兜住,再补足”的思路,放在今天依然极具启发意义。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长期透支体力和情绪,患的不是器质性疾病,而是“气血不足症候群”。
这些人,往往表现为“查不出什么问题,却总是不舒服”,西医找不到靶点,中医却能从整体调理入手。来复汤之所以被奉为“危中之安方”,正是因为它在不扰正的前提下,恢复了气血的内守能力。气归位,血得养,心神安,心跳自然也就不再“乱跳”。
有一点必须强调:来复汤虽然经典,但并非人人适用。它适合的是“气血大亏、心神不安”者,对“实证、热证”患者则可能适得其反。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能盲目套用,更不能自行配药服用。任何涉及中药使用的行为,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除了药物调理,生活方式的调整更是基础。长期心慌、气短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过度透支身体。他们可能是拼命工作的中年人,是照顾家庭的女性,是情绪内耗严重的年轻人。
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节、情绪压抑、运动太少,都是气血难生的重要原因。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要想真正解决因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慌心跳,除了药物,更要从“养”入手。规律作息、少熬夜、适度运动、饮食清淡、情绪疏导,都是调气养血的基本功。只有当身体内部的“根基”稳了,外在的症状才会真正消失,而不是“吃药一时好,停药又复发”。
从更深层的文化维度看,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强调“整体观”和“自我修复力”。来复汤不是单纯的药方,更是一种“先稳后进”的哲学。在身体最虚弱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先保护好剩下的“火种”。这背后,是对生命节律的敬畏,也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今天我们重提张锡纯的来复汤,不是要回到老方老药,而是借助古人的智慧,提醒现代人:心慌心跳,并不一定是心脏病,但十有八九是气血出了问题。只有看清根源,才能走出误区。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胡维勤.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