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脾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胃炎、胃溃疡这类病症,就想着用抑酸药或胃黏膜保护剂来“压一压”,可不少人吃了之后效果有限,要么胃胀反酸反复发作,要么停药没多久症状又卷土重来。
说起脾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胃炎、胃溃疡这类病症,就想着用抑酸药或胃黏膜保护剂来“压一压”,可不少人吃了之后效果有限,要么胃胀反酸反复发作,要么停药没多久症状又卷土重来。
其实不是这些药不对症,而是很多人的脾虚比想象中更复杂。
从中医角度看,“脾为生痰之源”,而脾胃本就同根同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
但若脾的运化功能弱了,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充分转化,就会变成“湿”;湿邪久积不化,就会凝聚成“痰”。
这种“痰”并非喉咙里的黏液,而是中医概念里异常积滞的水谷糟粕,它会停滞在胃脘部,阻碍胃气的正常升降。胃气该降不降,就会反酸、胀满;该升不升,营养就吸收不了,进一步拖累脾胃功能。
更关键的是,胃里的“痰”还会像一层厚厚的油膜,阻碍药物的吸收,甚至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胃炎、胃溃疡这些常见病很难痊愈。这时候只盯着抑酸或消炎,效果自然打折扣。
针对这个问题,清末名医张锡纯研制出一张“理痰汤”,相比于二陈汤,理痰汤不仅化痰能力更优秀,还能兼顾扶正,考虑比较全面。
理痰汤:生芡实、黑芝麻、生白芍、茯苓、陈皮、柏子仁、清半夏。
上个月,有位50岁左右的出租车司机来找我,说他最近半年总觉得吃完饭就胀得难受,有时候还反酸,喉咙里老是有黏痰,咳两下能出来点,但咳不干净。
我问他睡眠怎么样,他说:“睡不踏实,半夜总醒,醒了就睡不着,白天开车犯困,可躺床上又精神。”
他舌苔白厚腻,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脉象沉滑,一搭脉就能感觉到那种黏滞感。再问饮食,他说自己为了多拉活,经常随便吃两口外卖,晚上饿了就啃个肉夹馍,顶饱。
这就是典型的脾虚生痰——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停聚成痰,痰湿中阻又影响脾胃功能,再加上长期饮食不规律,痰湿更重。
于是用理痰汤加减,让他尽量少吃生冷油腻,晚饭别吃太晚,烟少抽点。
一周后复诊,他说喉咙里的痰少了,饭后腹胀没那么厉害了,晚上能睡踏实些。后来,他精神饱满,身体舒适,状态好不少。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中医杨小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