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县山地多、平地少,传统粮食作物产量受限,而杂粮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的特性,恰好与本地地理条件契合。近年来,县内出台本土扶持政策,对杂粮种植户给予种粮补贴、技术培训、种子发放等支持,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全县已形成以谷子、糜子、豆类为主的杂粮种植基地。对于留守农
兴县山地多、平地少,传统粮食作物产量受限,而杂粮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的特性,恰好与本地地理条件契合。近年来,县内出台本土扶持政策,对杂粮种植户给予种粮补贴、技术培训、种子发放等支持,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全县已形成以谷子、糜子、豆类为主的杂粮种植基地。对于留守农户而言,杂粮种植无需远距离务工,在家门口便能实现稳定增收。
本土加工产业的崛起,让杂粮实现 “身价倍增”。过去,兴县杂粮多以原粮销售,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为改变这一现状,县里引导本土企业家、返乡青年创办加工企业,同时扶持传统加工坊升级改造,形成 “龙头企业 + 中小作坊” 的加工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出 10 余家规模化杂粮加工企业,开发出小米粥、杂粮面、杂粮饼干、真空包装杂粮等 20 余种产品。这些加工企业优先吸纳本土劳动力,从原料分拣、产品加工到包装入库,每个环节都能提供就业岗位,仅县城一家大型加工企业就带动 200 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加工过程中,企业坚持 “本土原料、本土生产”,原材料 100% 来自兴县本地种植基地,既保证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又为农户解决了销路难题,形成 “企业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本土品牌的塑造与推广,让兴县杂粮走出深山、享誉在外。为提升杂粮的市场竞争力,兴县着力打造 “兴县杂粮” 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在品牌推广中,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内涵 —— 将黄河文化、吕梁精神融入品牌故事,通过参加农产品博览会、举办杂粮文化节、开展电商直播等形式,向外界展示兴县杂粮的本土特色。本土电商从业者成为品牌推广的主力军,他们通过短视频记录杂粮种植、加工的全过程,用朴实的语言介绍家乡的产品,让 “来自吕梁山区的本土杂粮” 被更多消费者熟知。如今,“兴县小米”“兴县大明绿豆” 等产品不仅走进了太原、西安等周边城市的大型超市,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品牌效应的释放,不仅让兴县杂粮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更让 “兴县” 这一地域名片被更多人知晓,为当地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埋下伏笔。
从一株株扎根黄土地的杂粮,到一条条贯通城乡的产业链,兴县杂粮的发展历程,是本土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它以本土资源为依托,以本土劳动力为支撑,以本土品牌为引领,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又拓宽了农户增收的渠道,更传承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农耕文化。
来源:村村可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