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提醒:这些鸟不能随意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0:32 1

摘要: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明确指出部分鸟类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格保护,非法捕猎、杀害、交易行为将面临刑事处罚。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包括但不限于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红腹锦鸡

法律红线:捕鸟行为触碰生态保护底线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明确指出部分鸟类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格保护,非法捕猎、杀害、交易行为将面临刑事处罚。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包括但不限于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红腹锦鸡、鸳鸯等二级保护物种,均被列入禁止捕猎范围。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案件超1.2万件,其中涉及鸟类案件占比达43%,凸显法律对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

生态价值:鸟类保护关乎人类生存环境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其存续直接关联生物多样性平衡。以候鸟为例,每年迁徙途中,它们通过传播种子、控制害虫等方式,维持着农田、森林、湿地的生态功能。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一只红嘴鸥每年可捕食约2.5万只害虫,相当于减少15公斤农药使用量;而东方白鳳等大型水鸟,其栖息地往往与水源净化、碳汇功能高度重叠。一旦捕猎行为失控,不仅导致物种濒危,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人类农业、林业及水资源安全。

社会责任:公众参与构建保护共同体

法律约束之外,公众认知与行动同样关键。最高法案例显示,超60%的鸟类犯罪案件源于非法捕猎、交易链条中的“末端需求”——或为宠物饲养,或为迷信滋补。对此,需通过科普宣传破除误区:例如,所谓“滋补功效”缺乏科学依据,而人工繁育野生动物需严格审批,私自饲养即属违法。同时,鼓励公众通过“12315”举报平台、公益诉讼等渠道参与监督,形成“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社会氛围。正如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负责人所言:“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更是对子孙后代的生态承诺。”

来源:灰渣渣搜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