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医院住院部的孩子们:这部纪录片拍的太真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0:06 1

摘要:最近,纪录片《陪你到清晨》上映。排片不多,我去看的那天,恰逢一个抑郁症家长群组团观影。观影前,她们互相寒暄、拥抱;观影后,她们合影留念。期间,还有妈妈在电影院里边看边哭。

本文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

最近,纪录片《陪你到清晨》上映。排片不多,我去看的那天,恰逢一个抑郁症家长群组团观影。观影前,她们互相寒暄、拥抱;观影后,她们合影留念。期间,还有妈妈在电影院里边看边哭。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闭国锦的高中男孩,他因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引发焦虑与抑郁情绪。

闭国锦在镜头里“看”起来并不严重:他友善,愿意和医生、同伴交流,偶尔焦虑,懂得克制。“青春期的男孩不都这样吗?”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男孩,在学校心理筛查中被判定为“极高危人群”,每天都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在儿童精神疾病的划分中,行为异常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难以被“看见”,或“误解”的问题,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这些隐形的困扰很容易被误解为“不听话,不懂事,不配合”,被不断否定、纠正、打压,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问题就逐渐显现。

但幸好,不少家庭已经开始自救。

一个“A娃”妈妈的心声

在我小时候,“多动症”不过是随口用来形容孩子活泼顽皮的词语。直到我牵着六岁多的K坐在诊室门口,听着叫号系统一遍遍机械地重复着科室名称,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名词落在母亲肩上,是怎样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检查结果不出所料,却也依然令人心口发紧——K被确诊为“认知障碍及注意力缺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情况尚不需要药物介入,医生只建议先尝试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项训练。

孩子的训练记录

带他就诊的起因,是他在幼儿园大班时,有段时间内频繁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出现了攻击行为。

园长得知我要带他去看ADHD时,曾善意地劝慰:“他在幼儿园大多时候都很乖,我们觉得还不至于当成一种病。”我感激她的体贴,却也坦诚相告:我求的并非“治愈”,而是找到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他、包容他行为的理由。

与双胞胎哥哥相比,K从小就让我更“抓狂”:闯了最多的祸,挨了最多的骂。他丢三落四、听而不闻、一刻闲不住、下手不知轻重、对危险浑然不觉……种种行为既精准命中“A娃”特质,也一次次点燃我的怒火。

被情绪支配的我甚至产生过厌弃心理,冒出过“这孩子这辈子完了”的绝望念头。

确诊之后,我开始了与自己的和解。但这个过程充满反复与自省:我究竟是想要摆脱因他犯错而产生的羞耻感,还是真心愿意接纳他本来的样子?我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激烈的辩论。

直到大数据不断推送各类儿童心理内容,我才终于吃下“定心丸”——我爱他,我不愿成为他痛苦的源头。于是每次他犯错,我都反复提醒自己: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他无法在我说话时一直注视着我,不是他不尊重我,而是他持续性注意能力不足;

他难以按照一二三的步骤指令做事,不是他不用心记,而是他记忆广度不够;

他总让自己受伤,不是他“没长脑子”,而是他警觉性注意力差……

我尝试不再只盯着错误本身,而是在批评后加上建议,告诉他下一次可以怎么做,比如什么事情要先用眼睛观察,什么事情要多思考3秒再做动作……

我学着“抓大放小”——除非涉及原则问题,其余的小过失尽量不过分计较,也选择性地让他自己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后果。

我深知这不是靠几次纠正就能改变的。

相比其他孩子,他或许需要十次、二十次,甚至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但我愿意给他时间慢慢变化,也给自己时间,学习成为不伤害他的母亲。

我不愿让“A娃”成为他身上的医学标签,而是把它视作一本写给我自己的“养育指南”,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用心实践的,关于爱与理解的指南。

家有“边缘谱系”娃

有一种孩子,他们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可细看之下,总觉得哪里有一些“不一样”。

他成绩不差,但总是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集体活动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和同龄人玩耍总是落单;同学开玩笑,他会抓狂——因为分不清对方是真的还是在开玩笑。

他能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却听不出一句话背后的情绪;看得懂字面意思,却听不懂话外音;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于周围发生了什么不太有感知;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滔滔不绝,却无法与人建立持续的对话。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孩子性格上的差异,“他只是慢一点”“不爱热闹”“不太会说话”,我反复这样安慰自己。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在放学后叫我留步,她轻声说:“他在课上总是发呆,不太和同学说话,有时候叫他名字也没反应……您要不要带他去做个评估?”

我带孩子去了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北京安定医院儿科检查一通后,诊断书上写下“发育迟缓”,同时伴有自闭和多动症状,这类孩子曾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现在归到“谱系”里。原来,不是只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那种典型自闭症,才叫自闭症。

孩子的部分检查报告

回家的路上,我一个字都没说。孩子坐在后座,拿着积木自顾自地拼着:他那么专注,而我那么崩溃。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也许“问题”也许不在他身上,而在我自己对“正常”的执念里。

接下来的时间,我开始一点点学习:读书、寻找干预方法、和医生谈话。我不再强迫他“要像别人那样”,而是去理解他的世界。

有时候,他仍然会在反复说着某个数字、某个火车型号,我以前会打断,现在会顺着问下去。

我渐渐明白,所谓“接受”,不是放弃希望,而是学会和一个不同于常规的孩子,一起寻找属于他的节奏。

一位儿童心理专家告诉我:在社会化程度较好的情况下,谱系孩子的预后还是不错的,有些甚至可以成为专业领域的人才,他们可以正常接受高等教育、工作、成家。只是,要付出“与世界保持同步”的努力。

相比于正常孩子,多动症、谱系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会更高,我很感激班主任善意的提醒,才能让我为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如今,我的心态就是:做最好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

在纪录片《陪你到清晨》中,全片只有闭国锦和他的监护人愿意出镜。在众多被模糊的面孔中,他是唯一愿意站出来“被看见”,也是在当地学校众多有心理困境,能幸运来北京治疗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被理解、被看见的孩子,仍是少数。心理问题的爆发,也是孩子在不被理解的环境中,长期压抑、挫败、孤独的结果。

当一个孩子被反复要求“要正常”“要听话”“要坚强”,却始终达不到他人的期待,心理的裂缝就悄然出现。

他们渴望的,是一个能接纳差异、允许情绪被表达、有喘息空间的环境。

不是“治愈”,而是“共处”。

也许,教育的意义不是让孩子追上“标准”,而是让每一个不同的生命,都能被温柔地托住,接纳那些“不一样”的孩子,黎明就不再遥远。

参考资料:

Readfirst

11月22日(周六)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EduKnow × 万事达卡 年度留学盛典。这场被誉为“留学届春晚”的教育年度活动,将汇聚40+教育专家、60+顶尖机构,聚焦家庭教育与国际升学的底层逻辑:

✅ 如何在AI与全球通胀时代,重新定义“优质教育”

✅ 不同阶段家庭如何破除信息壁垒,少走弯路

✅ 从择校、标化、科研到职业规划,家长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力”

主会场内容不设直播,欢迎大家带家人和朋友亲临现场!

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教育趋势、听见一线圈层的思考,欢迎亲临深圳,与我们一起重新定义“教育的第二战场”。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