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阳光问政,正是搭建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权力运行走出“象牙塔”,在阳光下接受监督,在互动中凝聚共识,让政务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阳光问政,正是搭建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权力运行走出“象牙塔”,在阳光下接受监督,在互动中凝聚共识,让政务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曾几何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部分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无奈吐槽,“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是阻碍政民互动的突出难题。一些政策出台看似初衷良好,却因缺乏充分的民意调研而与群众需求脱节;一些民生工程推进缓慢,却因公开不够及时而引发误解猜测。权力运行若失去阳光照射,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偏离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
阳光问政的核心,在于“公开”与“互动”。它打破了传统政务沟通的壁垒,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平台、现场座谈等多种形式,让政府部门负责人直面群众质询,将政策制定的背景、执行中的难点、民生问题的进展一一摆在台面上。从老旧小区改造的施工进度,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分配;从医保报销的流程优化,到营商环境的痛点整治,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能成为阳光问政的议题。这种“零距离”的对话,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政府部门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在你来我往的坦诚交流中,消除隔阂、凝聚合力。
阳光问政的价值,更在于“实效”与“长效”。问政不是“走过场”的表演,更不是“一阵风”的运动,关键在于“问”出真问题、“答”出硬承诺、“办”出好结果。对于问政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需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限时办结,让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回音、每一件诉求都有着落。某地通过阳光问政曝光了社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当天就实地调研,三天内完成设施增补,一周内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这样的“快响应、实举措”,正是阳光问政生命力的体现。同时,通过问政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倒逼政府部门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优化服务流程,让“一时之治”变为“长久之安”。
阳光问政,问的是责任担当,答的是民生期盼,考的是治理能力。它不仅是群众监督政府的有效途径,更是政府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契机。当政策制定前多了一份民意考量,政策执行中多了一份公开透明,政策落实后多了一份效果反馈,权力运行就会更加规范有序,政府公信力就会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随之增强。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阳光问政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让我们持续擦亮阳光问政这面“镜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服务在互动中优化,让政府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走得更亲,共同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篇章,让每一束阳光都能照亮民生角落,让每一份期盼都能收获温暖回应。
来源:学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