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钱币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如“靖康通宝”见证北宋覆灭,“永乐通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外圆内方的铜钱造型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代表广阔财富空间,内方寓意财富有“规矩”、能“扎根”,象征“聚财不散”。另有传说五
古钱币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如“靖康通宝”见证北宋覆灭,“永乐通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外圆内方的铜钱造型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代表广阔财富空间,内方寓意财富有“规矩”、能“扎根”,象征“聚财不散”。另有传说五帝钱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帝王的铜钱组成,对应五行,被认为能汇聚五行能量,带来吉祥。应几位粉丝要求,同时也填补了本公众号古代和近代古玩类货币的空白,因作者近期工作繁忙,本文仅以粗略概括的图文形式呈现给各位网友鉴赏点评:
先秦、秦汉至六朝时期
先秦时期:货币形式多样,主要有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贝币是早期货币,以海贝为材质,后有骨贝、铜贝等仿制品。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有空首布和平首布之分。刀币形似刀,多在齐、燕等国使用。圜钱为圆形,有孔,是较为先进的形制,为后来方孔圆钱的发展奠定基础。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货币,推行半两钱,外圆内方的形制自此固定下来。汉承秦制,早期也用半两钱,后汉武帝铸五铢钱,轻重适中,制作精良,通行时间长达 700 多年。新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铸造了大泉五十、货泉等形制奇特的钱币。
秦半两铜↓
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货币种类繁杂。孙吴铸造了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大钱。东晋沿用旧钱,南朝宋、齐、梁、陈都各自铸造钱币,如刘宋的孝建四铢、萧梁的五铢女钱等。北朝的北魏有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北齐有常平五铢,北周有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制作精美,被誉为“北周三品”。
战楚蚁鼻钱↓
秦汉半两金币↓
材质:先秦布币大多为青铜质,铅质和银质较为少见,若战国铜质布币为黄铜质,则很可能是伪造品;天然海贝是早期贝币的主要材质,后出现石贝、骨贝、铜贝等仿制品。
布币↓
刀币↓
锈色:真品绿锈年代久远,很难剔除,分布自然;伪造绿锈多有化学气味,浮于表面,容易剔除。
圜钱↓
铜质: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在辽代较多;若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基本可判定是后铸。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
声音: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说明年代越久;声音尖高的古铜钱,没有钙化现象,可能为新仿品。
先秦时期楚国郢爰金币↓
北魏天兴七年金币↓
西汉五珠金钱↓
气味:真品古钱币因长期埋入地下,出土时有纯正泥土香味;假钱带有伪造锈色,有刺鼻的胶水味、松香味、生漆味等怪味。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时期,货币制度逐步规范,铸有隋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工艺精整,为统一货币奠定基础;五铢白钱因材质特殊,钱色发白得名。唐朝开创“通宝制”,开元通宝成为后世典范,其形制沿用千年。此外,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虽因政策问题流通短暂,但也丰富了唐代货币体系。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货币以铁质大钱为主,北方五代铸有对应政权名号钱,南方十国则滥铸大钱,还出现背文标注币值等特殊形制,展现出多元又复杂的货币风貌。
开元通宝金币↓
本时期出现宽缘钱币
北周布泉↓
形制:注意观察钱径、钱穿大小、钱体轻重厚薄、内外郭宽狭及钱背深浅等是否符合该时期特征。
北周永通万国↓
唐"乾元重宝" 重轮鎏金大钱↓
唐开元通宝大钱
文字风格:不同朝代的钱文书法风格各异,如唐代开元通宝的钱文由欧阳询书写,有其独特的书法韵味,可通过对比标准钱文来判断真伪。
宋代时期
宋代钱币品类丰富,形式多样。北宋时期,有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书的真、行、草三体钱文,开御书钱之先河。宋仁宗时铸行皇宋通宝,有篆书、楷书对钱。熙宁、元丰年间的熙宁元宝、元丰通宝版别众多。南宋时,铸有建炎通宝、绍兴元宝等。乾道元宝有折二铜钱和折三铁钱。淳熙元宝自淳熙七年起,钱背开始纪年。嘉定铁钱的宝文名称多达十几种,是中国古代钱币宝文最复杂的一种。宋代钱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对周边国家的货币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淳化元宝金币↓
铁钱:流行于四川等地,因铜资源不足而大量使用,如“祥符元宝”铁钱。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出现在四川,后政府设交子务发行官交子。
会子:南宋主要纸币,有多种面额,在全国广泛流通。
钱背平浅且外郭较宽。
宋.宋元通宝↓
版别:宋代钱币版别丰富,需熟悉不同版别的特征,包括钱文的字体、位置、图案细节等,可通过专业的钱币图谱进行比对。
北宋.熙宁重宝↓
制作工艺:宋代铸币工艺较为精细,真品的文字、图案清晰,边缘规整;伪品可能存在文字模糊、图案走样、边缘不整齐等问题。
金代时期
钱背深峻,元明沿袭其制:
正隆元宝:海陵王正隆三年铸,是金首铸铜钱,仿宋钱,有四笔、五笔“正”等版别。
大定通宝:金世宗大定十八年造,钱文仿瘦金体,有小平、折二,部分带干支背文。
泰和重宝:章宗泰和四年铸,折十大钱,篆书精美,工艺佳。
承安宝货:承安二年铸,是法定银币,铤形束腰,分五等。
交钞:贞元二年发行,纸币,为缓解铜钱问题。
天眷通宝真书折二↓
泰和重宝↓
元代时期
元代主要货币形式丰富。一是纸币,元世祖时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以银为本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样本,后又有“至元通行宝钞”,二者并行流通,在全国广泛使用。二是铸币,数量相对少,有大朝通宝、至大通宝、至正通宝等。大朝通宝较罕见;至大通宝是元武宗时所铸,汉文楷书直读;至正通宝是元顺帝时铸行,有地支纪年钱等多种版别。此外,白银在元代也有一定使用,作为大额交易和财富储备。
察合台金币↓
大元通宝↓
发行背景与制度:元代地域辽阔,各被征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币制混乱。为便利贸易往来,元世祖采纳尚书左丞叶李奏议的“至元钞法”,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实施不兑换的单一法定纸币制度,除国内统一流通纸钞外,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也须将金银按比例兑换成纸钞才能交易。
至正通宝↓
铸造情况:元代铸钱不多,所铸铜钱多为汉文,有时亦用八思巴文。如世祖至元年间的“至元通宝”,成宗元贞和大德年间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武宗至大年间的“大元通宝”等。元代的汉文钱有“元贞通宝”“元贞元宝”“至大通宝小平钱”“大元通宝”等。元代铸钱不仅数量不多,制作与文字也不甚规矩
明代时期
明代主要货币有纸币、铜钱和白银。明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这是全国统一的纸币,面额有多种。但因不断滥发,导致纸币贬值,后期逐渐退出流通。铜钱方面,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洪武通宝按五等钱制铸造,版别复杂。永乐通宝制作精良,不仅在国内流通,还随郑和下西洋大量输出到海外。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政府赋税也逐渐折银征收,如“一条鞭法”的推行,进一步推动了白银的流通和使用,使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王赏功金币↓
洪武通宝↓
永乐通宝↓
清、晚清时期
清代货币体系丰富,主要有铜钱、白银和纸币。铜钱以年号钱为主,如顺治通宝、康熙通宝等。清政府在各地设铸钱局,不同局所铸钱币在形制、文字等方面略有差异。其铸造工艺不断改进,质量较高。白银在清代广泛流通,以银锭和碎银形式存在。银锭有不同规格,用于大额交易,且有官方规定的成色标准。纸币方面,清代前期使用较少,咸丰年间因财政困难发行了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但因发行过量,导致贬值严重,不久便停用。总体而言,清代货币体系以铜钱和白银为主,二者相互补充,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清金市↓
光绪元宝↓
铜钱:顺治帝开铸“顺治通宝”,后各帝均铸有以自己年号为名的通宝钱,如康熙、雍正、乾隆等通宝。形制多样,受重量、铸造局等因素影响。
顺治通宝.背東一厘↓
嘉庆通宝.母↓
银币:早期多为外国流入,后自铸银币,如“光绪元宝”“宣统元宝”等,有不同面值。
纸币:前期有顺治年间的“钞贯”,后期有户部官票、大清宝钞等,以缓解财政压力。
是中国货币从“手工翻砂”走向“机器冲压”的转型期,出现了“试铸样币”“未流通珍品”。
康熙通宝.满汉巩↓
材质:如光绪丙午年大清金币库平一两样币,材质为90%纯金;需注意鉴别材质的纯度和真伪。
乾隆通宝.宝元雕母↓
工艺:机器冲压的钱币图案、文字更加清晰、规整,边缘齿纹等细节也有特定的工艺特征;可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判断真伪。
雍正通宝.乾隆手母钱↓
存世量和版别:了解该时期钱币的存世量和不同版别的特点,对于判断其价值和真伪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货币多元复杂。银元是重要货币,“袁大头”在1914年开始铸造,流通广泛,其成色、重量有严格标准,稳定了市场。“孙小头”即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也颇具影响力。纸币有法币、金圆券等。
十元金制样币↓
一元样币↓
军阀币流行,承载着地方军阀割据的历史记忆。
金本位币半豪↓
版别特征:不同军阀发行的钱币有独特的版别特征,如曹锟宪法纪念币边缘齿纹有“双勾工艺”,张作霖大元帅纪念币采用“镜面工艺”和“隐形防伪”设计;需仔细观察这些特征来鉴别真伪。
滇字金币↓
历史背景:了解军阀币的发行背景、铸造数量等历史信息,有助于判断其真伪和价值。例如,曹锟宪法纪念币铸造量仅约8.3万枚,现存世量不足3%,数量稀少,若遇到大量声称是该币的情况,需谨慎判断。
来源:钱币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