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2025年26个中国记者节!赵金海著《记者是什么》(连载十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7:33 1

摘要:报道说:11月7日,记者在滦南县国土局采访时,发现该局一楼大厅显眼处布置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里,暗藏“玄机”、出尽“洋相”。只见金框镶边、颇显庄重的专栏里,稀稀落落地张贴着七八篇心得体会文章。记者随手翻看了其中一位名叫张志冬撰写的心得体会,发现文章的抬头

献给2025年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赵金海著《记者是什么?》(连载十一)

记者节里说张君

张君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河北记者站站长、资深记者。

记者节里说张君,是我刚看到了张君写的一篇报道《河北滦南县国土局:如此开展“两学一做”究竟是在糊弄谁》。

报道说:11月7日,记者在滦南县国土局采访时,发现该局一楼大厅显眼处布置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里,暗藏“玄机”、出尽“洋相”。只见金框镶边、颇显庄重的专栏里,稀稀落落地张贴着七八篇心得体会文章。记者随手翻看了其中一位名叫张志冬撰写的心得体会,发现文章的抬头部分竟然出现了“河北新闻网讯”,以及“河北日报记者苏励、别志雷”等字样。粗略读了下这篇所谓的“心得体会文章”,更是发现文章通篇都是河北原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其中根本没有半点作者联系自身实际所写的内容,这样的心得体会显然是应景抄袭。只不过如此全然不过脑子,连所抄袭文章的出处都面不红耳不赤地一概标注出来,如此的奇葩行为,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记者随后采访了滦南县国土局办公室的史主任。据史主任讲,这篇心得体会文章的作者张志冬,是该局人事科负责人。至于“两学一做”专栏里为何会出现抄袭穿帮,闹出如此笑话,他也显得尴尬难堪。当记者问他:如此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能够确保活动开展得深入扎实收到实效吗?这不是典型的“认认真真走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吗?对此,史主任不仅未作正面回答,反而反客为主地请教记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似乎他们对如何开展好这项活动压根就束手无策、全无信心。记者实在难以想象,党中央对开展活动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难道在滦南县国土局被当作了耳旁风吗?

《河北日报》驻邯郸记者站老记者杜国堂写过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曾发表在大型新闻核心期刊《新闻战线》上。这篇论文的题目是《记者的发现》,他在讲,记者既要动脑、动手,还要学会用眼睛观察,用眼睛采访。有的现象,有的问题,别人可能视而不见,在记者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好素材、好题目。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坐出租去开人代会,路上和司机的一番交谈,就写了一篇全国好新闻。

张君当记者多年,秉笔直书,为民说话,写了大量在全国叫得响的好新闻。滦南县国土局抄袭写心得,不把“两学一做”当回事。墙上的心得栏,没人多注意,有心计、会采访的记者张君却发现了有价值的大问题,这就是记者在用眼睛采访,在用眼睛观察,在用心去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这就是一个记者的功力。

2017年11月8日

附读《记者节里说张君 》

尹继东

河北电台原邯郸记者站站长赵金海写了一篇《记者节里说张君》的短简文章,侧重介绍了两名资深记者张君、杜国堂从事新闻工作,坚持职业操守,不怕鬼,不信邪,说实话,说真话的模范事迹。文章虽短,但文思饱满,思考深邃,毫无夸饰,具有丰富的理性评说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今天党的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旗帜鲜明地站在历史的潮头,忠实地记录党和人民的创造业绩,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民立言。而且要用各种形式,积极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新闻记者是党的喉舌和“工具”。如何做好这项既光荣,又神圣;既细腻,又刚健的大众事业?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站好岗,守好位,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努力写出传递不同生活领域中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新面貌,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纷繁,使人接受形态各异的改革对象时,不由得产生出内在的心理激情和思考。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更加理性地把握自己,丰富和健全自己。要学好辩证法,有中肯的分析,满腔热情地用保护人民事业和提高人民觉悟的态度来说话。为此,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有毅力。既不迎合,又不失讽刺和尖锐,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作者尹继东,鸡泽人,军旅出身,现定居山西太原。

2023年3月5日

老申叫申同庆,邯郸日报社老记者、老报人,兢兢业业几十年。去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天寒地冻,老申去涉县,路上几次打滑、溜车,很危险,我写了小文赞扬老申的敬业精神。今年记者节,报社乔迁新址,老申说了一段心里话:

“今天是11月8日,是第二十二个记者节。今天这个记者节是我即将退休的最后一个节日,日前,我们搬迁到新址,告别了邯郸日报社旧址。近四十年的风雨兼程,距退休虽还有318天,但需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新形势,努力写好退休前的最好篇章!”

在新闻队伍中,好记者都把新闻工作当事业,我写过一篇文章《一位老记者的不了梦》,说的是原河北日报邯郸记者站高级记者、老站长李日山。老李退休后,做梦也是走在采访的路上。一次,年过八旬的老李给孩子们说:“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冒雨骑自行车去县里采访,前面修路怎么也过不去,又急又愁,醒了,感觉好累!呵呵!”

风雨兼程四十年,船到码头车到站。老申快退休了,记者没干够,事业没有完,努力工作每一天。

2022年11月8日

记者是官员的挑战者

有报道,《财新周刊》一位女记者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采访化学品碳九泄漏事故,当地警察要抓他嫖娼。

看到这篇报道,恰这天中午和几位记者朋友在一块儿相聚。记者相聚,自然少不了记者的采访,记者的报道,记者的苦衷,记者的困惑。正好,这天有女记者被抓嫖的热点报道,大家的话题自然集中到了如今的官员和记者是什么关系上,官员如何看待记者上。

大家说,官员对记者就是利用,利用你给他唱赞歌,利用你给他涂脂抹粉。如果,你不给他唱赞歌,他就把你当成对立面;如果你去批评他,她虽不敢把你置于死地而后快,但给你找点儿麻烦是一定的。今年初,有记者去河北省某县采访污染问题,不就是有人扬言“要把记者扔井里”吗?类似的记者采访批评报道,受到威胁、关押、打骂、侮辱的事时有发生,让记者痛心。

不管怎么说,众多的记者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他们为了正义,不惧风险,敢为人民鼓与呼,敢为人民说真话!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一大堆,到底官员和记者是啥关系?一位记者想起了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说过一段话:

“记者是你的朋友吗?不是!

记者是你的敌人吗?不是!

我说,记者是你的挑战者。”

赵启正说清了,记者是官员的挑战者!

2018年11月20日

来源:邯郸赵金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