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近退休仍未触及副科级,这种体验在不同层级的机关单位里,滋味大不相同。如果是在县直部门或乡镇街道,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不过,如果在市直以上单位,临近退休还没解决副科,那就值得深刻反思了。
临近退休仍未触及副科级,这种体验在不同层级的机关单位里,滋味大不相同。如果是在县直部门或乡镇街道,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常态;不过,如果在市直以上单位,临近退休还没解决副科,那就值得深刻反思了。
要知道,在县城和乡镇的层级里,想要提拔副科级绝非易事。县直的副局长、乡镇的副镇长,虽只是副科级领导,科级干部序列的起点,但却是货真价实的“领导班子成员”。其提拔程序却是一点也不简单。
通常需要有单位“一把手”的推荐,再经县委组织部实地考察、民主测评,最终还要过县委五人小组会、常委会的“双重表决关”。县域平台本就层级有限,一个县直部门通常只有1正2副3名领导职数,乡镇班子职数也多控制在9-11人,僧多粥少的现实下,九成公务员终其职业生涯都与副科级领导无缘,这并非能力不足,更多是环境使然。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未走上领导岗位的老同志,临近退休时反倒多了份从容。作为单位里的“元老”,他们早已不用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通常会给足体面——不用打卡考勤,日常多是帮年轻人处理些历史遗留问题,或是在会议上凑个人数。
好在公务员已经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即便无法提拔成高一层级的领导岗位,不少人都能在退休前照顾性晋升至二级主任科员职级,享受正科级待遇,比刚入职的公务员月工资高出2000元左右,公积金、养老金等福利也水涨船高。这种“活少、钱多、没人管”的状态,让不少人把办公室当成了“过渡驿站”:泡杯茶翻翻看报纸,跟老同事聊聊儿女孙辈,到点下班接孙儿放学,日子过得松弛又安稳。
反观那些科级领导,临近退休时反倒容易陷入“心理落差”。过去签个字就能定事,退居二线后连办公室都要让给新任领导;曾经开会坐在前排主位,如今只能旁听;比较现实的是,过去鞍前马后的下属,渐渐连电话都少了。这种从“被簇拥”到“被淡忘”的转变,让有些领导一时难以适应。
但在市直以上单位,若退休前连副科级都没触及,就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了。市直部门的科级是中层骨干,比如市局的科室副科长,通常一个科室3-5人竞争1个岗位,只要工作态度端正、能啃下硬骨头,过了35岁大多能轮到机会——毕竟提拔只需局党组会研究通过,流程比县里简化不少。
要是在省直机关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省直机关大多都是正厅级单位,一级主任科员以下是没有职数限制的,只要不犯大错,基本到点就能晋升,几乎不存在“卡脖子”的情况。所以在这些单位,若退休时仍是科员,往往要反思是否有长期懈怠、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职场的终点从不是职级的高低。退休后,曾经因加班错过的日出,终于能在公园晨练时慢慢看;因写材料搁置的钓鱼竿,总算能架在河边等鱼上钩;当年没精力陪伴的老伴,也能牵着逛遍年轻时想去的古镇。如今自媒体发展已经很快,不少退休老同志还玩起了直播分享晚年生活,活得比在职时更精彩。
说到底,职场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有人在意沿途的“职务站牌”,有人享受慢下来的风景,终点都是卸下担子的自在。没混上副科又如何?退休后的日子,本就该为自己而活。
来源:南都小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