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到冬天,中国人的“酒瘾”似乎就被寒风叫醒了。热腾腾的火锅、冒着热气的炖肉,一杯白酒下肚,瞬间感觉浑身舒坦,仿佛寒气都被驱赶殆尽。
一到冬天,中国人的“酒瘾”似乎就被寒风叫醒了。热腾腾的火锅、冒着热气的炖肉,一杯白酒下肚,瞬间感觉浑身舒坦,仿佛寒气都被驱赶殆尽。
有人甚至坚信“冬天多喝点白酒,能暖身、活血、通络”,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酒,真能“驱寒”吗?
更让人警觉的是,很多人以为白酒是“粮食精华”,喝得越纯越好,甚至有人喝酒不吃饭、空腹干杯,认为“更容易上头才更过瘾”。可事实往往和我们想的一样——完全相反。
中科院的这份提醒,不只是关心你冬天喝多少白酒,而是提醒你:酒,不是你想象中的“保暖神器”,反而可能是冬日里最凶险的一把“刀”。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就从这个冬天说起。
冬天喝白酒,真的能“御寒”吗?其实是在骗你
喝完白酒,脸红心跳加快,身体发热,很多人因此觉得“白酒能暖身”,但这是错觉。喝酒会扩张皮肤血管,让皮肤暂时感觉温暖,但你的核心体温其实是在下降的。
医学上称之为“假性温暖”。一旦皮肤血管扩张,热量迅速从体内向体表散发,反而使内脏温度下降。真正的“御寒”,是维持内脏温度的稳定,而不是让你皮肤发红发热。
换句话说,酒精让你“看起来暖”,但实际上你正在变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醉酒后冻死的案例,常发生在冬天的街头巷尾。你以为在取暖,其实是在给死亡加速。
爱喝白酒的人,警惕这几种“冬日错觉”
冬天喝白酒的“保健误区”远比你想象得多。大多数人都信奉“酒是粮食精”,觉得白酒香,是因为它“纯”。但你知道吗?白酒里不仅有酒精,还有超过一百种微量物质,其中不少对肝脏、胃黏膜有长期损伤。
尤其是高度白酒,乙醛含量更高,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国家癌症中心早在2020年就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男性酒精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食管癌、肝癌、胃癌,与长期饮酒密切相关。
而且冬天本就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较大,酒精的刺激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爱喝酒的人冬季猝死、心梗发作的风险显著升高。
很多人冬天喝酒时有以下行为:
空腹喝酒:“不上头不舒服”,但你知道吗?空腹喝酒会让乙醇迅速进入血液,肝脏根本来不及处理,直接冲击大脑和心脏。
喝酒不吃菜:“怕菜影响酒味”,但这样做只会让胃黏膜裸露在酒精攻击下,长期下来容易诱发胃出血、胃溃疡甚至胃癌。
喝完酒直接睡觉:“一觉醒来更舒服”,但其实酒精代谢中产出的乙醛和乳酸,会在你睡觉时继续损伤神经系统和肝脏。
喝酒“暖身”是假象,真正的危害却很“实在”
从医学角度来看,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由肝脏代谢。肝脏需要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进一步代谢为乙酸排出体外。听起来很“高效”,但现实是:乙醛毒性极强,是酒精致癌的“罪魁祸首”。
研究发现,亚洲人群中有高达40%的人群存在乙醛脱氢酶缺陷,无法有效代谢乙醛,这类人喝酒后脸红明显,但其实是身体在“警告你”:我代谢不过来了
长期摄入乙醛不仅增加癌症风险,还可能损伤DNA,影响免疫系统。而在冬天,人体代谢速度本就下降,酒精在体内残留时间更长,伤害更重。
酒精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冬季路滑本就容易摔倒、骨折,一旦醉酒失足、摔伤,后果更严重。
更别提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人群,冬天喝酒可能直接诱发并发症。
酒精会影响血糖控制、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对这类人群来说,哪怕一两口“助兴酒”,都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喝白酒,做到这5点更安全
我们并不是要“妖魔化”白酒,而是提醒你:喝酒也要讲科学,尤其是在冬天。
如果你真的戒不掉那一口,至少做到以下5点:
第一,不空腹喝酒。饭前吃点主食,或者配点高蛋白食物,能有效减缓酒精吸收速度。
第二,控制饮酒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男性一天不超25克酒精(大约50ml高度白酒),女性不超15克(30ml左右)。
第三,喝酒要慢。别一口闷,慢慢喝,让肝脏有时间代谢。
第四,喝完别立刻睡。起码醒一会儿,喝点水,利于代谢。
第五,别把白酒当“取暖神器”。真正驱寒的,是保暖、运动和均衡饮食,而不是一杯热白酒。
写在最后:别让“冬日一杯酒”,变成健康的“定时炸弹”
我们不是不让你喝酒,而是提醒你,别再拿“酒暖身”“酒解乏”这些自欺欺人的理由,掩盖对白酒的依赖和滥用。
冬天的确是喝酒的季节,但更应该是养生、防病、自我调养的季节。白酒不是保健品,它的“温暖”是假象,它的伤害才是真实。
如果你真想让身体暖起来,不妨多走动走动,多吃点热食,多泡泡脚,甚至多聊聊天、晒晒太阳,都比一杯白酒要来得“靠谱”。
酒,不是不能喝,但请你——喝得少一点、慢一点、稳一点。
参考文献: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0)》,指出酒精摄入与我国男性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发病率的显著相关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明确提出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得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推荐限制饮酒行为以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医者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