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杨树、柳树长到碗口粗时,放倒树,凉干修房时当椽;长到一抱粗时,用锯子锯倒改成板,做家具。我家院子里的房,都是用柳木和白杨木当木料盖的。不用的木料,拉到集市卖钱。
手掌托起来的太阳
武瑛
执念
祖父受太祖父“若要富,先种树”家训的影响,爱种树。在门前屋后和地埂边,见缝插针地种上柳树、白杨树。
白杨树、柳树长到碗口粗时,放倒树,凉干修房时当椽;长到一抱粗时,用锯子锯倒改成板,做家具。我家院子里的房,都是用柳木和白杨木当木料盖的。不用的木料,拉到集市卖钱。
槐树有家族昌盛、子孙成才的寓意,祖父便在屋后种了一棵槐树。在院子前种梨树、杏树、楸子树、枣树 ,供家里人吃果木。
房檐前种的一棵苹果树,仲春时,花瓣凋谢,院子里有一层落红。花蒂上,结出青苹果。无以果腹又嘴尖馋的孩子,天天在树下张望,摘几颗放进嘴里嚼苦涩的汁水。
果子成熟时,树下手能够着的果子,已经摘光了。够不着的,搬个凳子,站在上面,用长杆子往下捣。树顶的,捣不下来,成了孩子们的诱惑。每天抬头伸长脖子望几眼,用脚蹬着树杆往下摇,那几颗果子很执拗,摇不下来,成了鸟食。
祖父在生产队时,种了几十亩苹果园,果园四周围了铁丝串玉米秆扎成的栅栏,栽了黄香蕉、红香蕉、国光苹果树。果园的旮旯里,用茅草搭起一个“人”字形的园子房,里面盘一坨土炕,炕上放一个泥火炉,门前栓一条大黄狗,用胡基垒一个狗窝。
果园寂静时,狗趴在地上,嘻哈嘻哈吐着猩红的舌头。一旦有陌生的响声,狗用爪子抓地嘶声力竭地狂吠。祖父听见狗叫,提个铁锹,在果园里侦查一番。
苹果园离我家的院子,仅隔一条马路。我每天提一个瓦罐,给祖父送饭。进了果园,大黄狗不认我,昂起头,朝我叫。祖父呵斥一声:“吵啥?”狗立马垂下头,眼神暗淡,尾巴耷拉,趴在地上。
祖父在园子房吃饭时,我站在果园里,闻酽酽的草木气息,看密密匝匝的苹果树下,落了一层伤、残果子,捡一颗吃了。
我家院子的旁边,有一户人家,他和祖父一样也爱种树。在院子后,用土墙围了一个大果园,种满桃树、苹果树、杏树、梨树,到了果木成熟季节,上了妆的果子,泛着粉红色、淡黄色,惹人垂涎。
村里人眼馋,便敲响他家的大门,借盐、借面、借农具。主人除了借给他东西,还摘了果木,用衣服襟子、草帽筐兜给他:“给娃们给些果木”。村里人堆满笑容,再三感谢后,从主人手里接过果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治平镇樊家大庄的支部书记樊枨,和祖父一样是个树痴。为了找到优质的苗木,他背上干粮,挑着扁担,步行一百多公里路去天水,买了果树苗,梱了两梱,挑在扁担上,边歇边走,担回几十棵苹果苗,种在樊家大庄的苗圃里。
他又去了兰州,拜访果树专家李隐生,晚上,睡在李隐生家,俩人彻夜交谈,学到了种植果树的秘笈。回到樊家大庄后,在苗圃里实践,苗圃成为种植苹果树的试验田。
几年后的中秋节晚上,月色如银,樊枨摘了苗圃里的苹果,分给村里的家家户户,村里人舍不得吃。
还有许多和祖父、樊枨一样,对种果树怀有执念的人。
爬坡
祖父十几岁能捉桄种田时,太祖父就手把手教他犁田种庄稼。由于祖父种田经验丰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县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时,祖父作为老农代表,受邀参加会议。
当时的农业技术员金福存和钱章棪,听了祖父的发言,受到了启发,培育了耐旱小麦种籽,在全县推广种植,小麦亩产量大幅度提高,因此,他们与祖父有了深厚的友谊。
金福存和钱章棪担任了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后,有一天,他们找祖父聊天,祖父调侃:“金钱挂了帅!”他们说:“没有钱,怎么挂帅?”祖父从树上摘下一颗黄香蕉苹果,说:“有钱蛋蛋,还怕没有钱?”他们有了在全县种植苹果树的想法。
我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时,为了编纂县志,在静宁县档案馆翻阅资料时,看到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为了探索带领群众致富门路,在全县推广养过兔子、猪,种过药材,都收效甚微。
时任县委书记的刘思义和金福存、钱章棪等人,决定种植苹果树。在讨论种植苹果树的方案时,反对的人,拍桌子叫板。陕西礼泉县因为种了苹果树,家家住上了小洋楼。
当时静宁县还很穷。县委机关的大灶上,有一口很大的锅,用多层木质蒸笼蒸馒头,用风匣扇风做饭,县委的干部,每顿饭是一碗洋芋菜,两个馒头,蹲在灶房门口或者花园边吃。我跟随父亲住在县委大院上学,他把自己的一个馒头省下留给我。
那次会议受阻后,县委租了一辆大轿子车,拉上全县乡镇长、书记以上的干部,去陕西礼泉县参观后,没有人反对了。
静宁县是农业大县,记忆里,种苹果树之前,川区种满麦子,麦黄时,满川荡漾着麦浪,山上的梯田里,种洋芋、糜子、谷子、荞、油菜,只能吃饱肚子。
政府动员老百姓种苹果树时,刚吃饱肚子的老百姓怕挨饿,死活不同意。仁大乡“刘背锅”书记等人,力排众议,帅先打开局面。2000年前后,南部的仁大、治平、贾河、余湾、李店等乡镇,用砖箍了果窖,储存苹果来年涨价挣大钱。我在七里乡政府工作时,北片乡镇的老百姓,还没转过观念不肯种苹果树。
乡镇干部上门动员时,老百姓“咣当”一声关了大门。大多数群众很穷,每年收缴承包费很困难。有一次,我在村上催交承包费,磨破嘴皮子,才收了五十块钱。还有一次,走进一户人家,屋里冰锅冷灶,房子里仅放几袋粮食。
种苹果树、梨树的季节,乡镇干部拿铁锹在地里亲自种。修剪果树时,农技部门的干部每天在农户、果园里穿梭,亲自动手拉枝,忙活一天,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嘴皮干邦邦的,衣服粘满土。
富了
前几年,我去南片乡镇扶贫时,坐车顺着宽阔的柏油马路进村,路边农户家的院子,散落在山的皱折处。
在村庄的开阔地带,修建一个小广场,安装了跑步机、漫步机、单杠、双杠、肩颈按摩机等健身器材。花园里,种了各种姹紫嫣红的花草。
走进院子,大多数人家修了楼房,窗明几净。太阳光明晃晃地撒满院子,院子里的角落里,停几辆农用车,还有汽车。
冬天的室内,火炕烧得热热的,架起火炉子,一家人围在火炉边唠嗑,坐在热炕上做针线,打牌。
有一次,去一农户家,他端出苹果,馒头招待,又杀了一个脸盆大的瓜王,他说:“准备过年吃,招待你们了。”冬天吃西瓜,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甜。
他家码了许多装捡下苹果的尼龙袋子。如果有人进门,急着往出送,怕自己吃不完坏了浪费。
我舅家在偏远山区,去时要爬一座山,从前,我最害怕去我舅家。每次走到山根,往山顶爬时,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路边,种几棵歪脖子柳树,树下有一坨阴凉,累时,坐在阴凉里,用草帽子扇风凉。一路走,一路歇,很少碰见人。
山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沟底,沟底有一冒水眼,村里人,用扁担从冒水眼担水。站在冒水眼边上,用洋瓷缸子舀满一桶水,担在肩上,一步一步往山顶爬时,水桶里的水,随着步履摇晃,水往出洒,担回家时,只剩半桶水了。
水很金贵,要保证饮水、做饭、牲口饮水。洗脸用碗舀水,在手心掬一捧水,在脸上抹几把。
现在,开上车,一踩油门,车在柏油路上飞驰,几分钟到了。家家户户修了平顶楼,楼内装潢了,摆了现代化的家电和家具,安装蹲式马桶和淋浴器。冬天,用空气能取暖,室内温暖如春,花花草草开着鲜艳的花。
院子里,水龙头一拧开,水喷溅而出,放在太阳能热水器上的水壶,发出“滋滋”响声。洗衣机“哐当哐当”转,洗了的衣服凉在铁丝上正滴水。
老人们站在太阳下说:“村里人在县城、市里、省城买了楼房。”在农村种田,忙完地里活,开车拉上面粉、清油、瓜果进城,供给子女上学,农村人比城里人生活更滋润。
诗意
当苹果不只是苹果,而是诗意生活的承载时,我常随文艺工作者,去苹果园采风。
去治平镇的果园时,果树上,结满硕大的苹果,苹果上,印有黑色的祝福语,贴了字的苹果,像一个个发光体,指向美好生活的愿景。树顶上的苹果,用摘苹果器按在苹果上,轻轻一转,苹果就脱落进苹果器,不受一点伤。
我们在苹果园里,通了电,摆上电子琴、古筝,迎着太阳,闻着草的芳香,呼吸清新的空气,大声朗诵:一个人,活在梦里/ 一个梦才不破不灭/ 其实,哪里有什么梦啊/你想成为花的时候/世界早已花团锦簇。这时,吹来一阵微风,鸟儿从头顶飞过。
朗诵完,从树上摘一颗苹果,苹果上挂着露珠,“咔嚓”咬一口,冰凉甜蜜的汁液,在唇齿留香。
我们也在春天去果园,粉红的花海扑面而来,树枝上繁密的花朵,像孕妇的肚子,骄傲而羞涩。
果农站在梯子上,把繁花疏稀,地上铺了一层落红,蜂蝶“嗡嗡”乱飞,像下雨似的。果农说:“这是甜蜜的事业。”
有一年春天,县里的秦腔爱好者去养老院慰问老人时,把舞台布置在果园里,演员浓墨重彩,身着戏服,在婉转的二胡声和“咚咚锵锵”锣鼓声中,唱高昂的秦腔,老人坐在太阳下,眯着眼睛,享受秦腔的盛宴。
五湖四海的文朋诗友,来到静宁,种植了自己的苹果林。每年,他们背了照相机,肩抗摄像机,用他们敏感的镜头,拍摄下苹果的倩影:有孩童的微笑,有农民的沧桑,有雪里红的娇羞。还有诗人写下的诗篇,画家用七彩颜料描绘的苹果盛景。
苹果丰收的季节,人们在苹果园里,开运动会,在苹果摆成的棋盘上,用印有“车、炮、马”的苹果下棋,谁说没有创意呢!在苹果谷里,搭起舞台,穿着盛装的农民,唱:“满山的苹果树就挂满了红绣球……”“静宁好地方”“我要去静宁”的嘹亮歌声。跳起了《静宁苹果丰收了》的舞蹈。
诗意的生活从不在远方,在果园里、公园里、果农的家里,在静宁的大街小巷,在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剪纸里、陶艺里、掐丝画里……
骄傲
去外地,坐在出租车里,司机搭讪:“你哪里人?”“静宁人。”“哦,静宁的苹果太有名了。”我一听两眼放光,嘴角上扬,眉开眼笑。
当中央电视台播放“大美静宁,苹果飘香”的新闻时,我会热血沸腾,骄傲无比。静宁在中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一个标点符号一样,但是,一颗苹果,让静宁誉满全国。
当苹果以一种火焰燃烧般的色彩,出现在微信、短视频、电视屏幕时,我很骄傲,只因为北纬35℃高塬上的一片苹果红。
走进大城市的超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突然看见静宁苹果,异常高兴,像在异域碰见故交。拿起苹果看了又看,光泽鲜艳,质地坚硬,像喷薄而出地平线的红日。
有一次,一个外地人来静宁,她感慨:“静宁的气候湿润,夏季凉爽,冬季不冷。”近几年,满山遍野的苹果树,让天变蓝了,曾经断流多少年的南河里,奔腾而下河水了,曾经绝迹的麻雀,飞回来了,许多珍稀鸟类,在悬镜湖栖息。
大约二十年前,我在乡政府工作时,由于干旱,麦子在地里挣扎生长,麦穗像笔头一样小。玉米苗夹在地缝间,不长。风中的黄土,遮得人睁不开眼睛。屋子里,落一层土,手随意抹下,留下手印,塑料袋与纸片随风舞蹈。
前不久,爬静宁文屏山,路旁的柳树、丁香花、刺槐、松树,苍翠而有活力。在街道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花树,粉红色的迎春花,紫色的丁香花,火红色的碧桃花……
在秋季航拍的视频中,山川到处层林尽染,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经历了风霜的苹果树,更有韵味。
去年,静宁县被命名为甘肃省健康县国家级典型案例,我在整理资料时发现,静宁人因为一颗苹果,改变了整个生活方式。
苹果除过生鲜食用外,可以煮、蒸、烧、烤等,还研发出了苹果宴,形成了地域鲜明的特色饮食文化。用纯绿色方式衍生的苹果脆、苹果肉、苹果汁等食品。当市场上含有甜蜜素等添加剂的食品伤害人们的健康时,这些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在一次医疗专家义诊活动中,有一专家临走时,给她女儿买了几箱静宁苹果汁。我姑姑从新疆探亲,临走时,我给她送了苹果、苹果脆、苹果醋、苹果茶,她欣然接受。
父亲一直在广播里听新闻,他说:“每次听见静宁苹果的新闻,我就特别开心。”他说这话时,面露骄傲的笑容。
十几年前,仁大镇南门村的果农李恒义,把静宁苹果送进了人民大会堂。前几年,静宁苹果成为奥运会的特供食品。近年来,静宁苹果又成为国家南极科考队员的随带食品。去年,静宁苹果飞上了宇宙飞船,成为宇航员的食品。静宁苹果还销往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静宁苹果红了,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那是无数人用手掌托起的太阳。
(作者武瑛,甘肃静宁人,参与编纂《静宁县志(1986—2002》等书,《中国共产党静宁历史(1921—2002)》副主编,有散文、小说在《散文选刊》《崆峒》等杂志发表。)
来源:平凉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