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蒋介石和周恩来的关系,那真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谜题。老蒋这个人,对政敌从来都是心狠手辣,唯独对周恩来,却始终不敢下死手。你说这是为什么?难道真是顾及当年的师生情分?事情可没这么简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手握生杀大权的蒋介石,就是不敢动周恩来一根汗毛
说起蒋介石和周恩来的关系,那真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谜题。老蒋这个人,对政敌从来都是心狠手辣,唯独对周恩来,却始终不敢下死手。你说这是为什么?难道真是顾及当年的师生情分?事情可没这么简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手握生杀大权的蒋介石,就是不敢动周恩来一根汗毛。要说这段恩怨,还得从黄埔军校说起。
1924年,蒋介石当校长,周恩来做政治部主任。表面上蒋介石是上级,可实际上,周恩来的影响力一点都不比他小。那时候黄埔的学生上午跟蒋介石学军事,下午就听周恩来讲政治。周恩来特别会做思想工作,讲课从不照本宣科,经常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时局,讲得头头是道。更关键的是他对学生特别关心,谁家里有困难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么一来二去,很多黄埔学生跟周恩来的感情,比跟蒋介石还深。
张治中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人后来成了蒋介石的嫡系大将,手里掌握着重兵。可他在黄埔时期就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折服,甚至主动提出想加入共产党。周恩来没有马上同意,而是让他继续待在国民党内部,说以后会有更大的作用。这个决定后来证明太英明了。像张治中这样受过周恩来恩惠或者敬重他的黄埔系将领不在少数,这些人虽然立场不同,可对周恩来的敬重是实实在在的。
老蒋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自己手下那批从黄埔出来的将领,有多少人对周恩来念念不忘。这帮人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控制权,要是因为动周恩来引起他们的反感,后果不堪设想。权力这东西,看着牢靠,实际上比纸还脆弱。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蒋介石撕破脸开始大规模抓捕共产党人。周恩来当时在上海,蒋介石专门下了命令要抓他。
第一次被抓是在一个秘密联络点,负责执行任务的是斯烈师长。斯烈这个人也是黄埔出身,跟周恩来有过接触。他把周恩来扣押之后,并没有马上向上级汇报,而是犹豫了很久。最后他找了个借口把人放了。斯烈后来对人说,周主任当年对我有恩,我不能昧着良心做事。
第二次更危险。周恩来准备从上海撤离,结果在路上又被鲍靖中的部队拦住了。鲍靖中是黄埔四期学生,当时已经是第七团的团长。他认出了周恩来,手下的士兵都端着枪准备抓人。那个场面特别紧张,周恩来的警卫员都做好了拼命的准备。可鲍靖中看了周恩来半天,突然让士兵把枪放下,对周恩来说了句"周主任请便"。就这样,周恩来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了。
这两次脱险绝不是运气那么简单。蒋介石事后肯定查过原因,他会发现自己的队伍里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周恩来冒险。这个发现比什么都可怕,因为它说明周恩来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基层。要说蒋介石对周恩来态度的真正转折点,还得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蒋介石扣在华清池,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蒋介石当时的处境相当危险,搞不好就要被枪毙。这时候是周恩来代表中共赶到西安调停,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周恩来在西安的那些天,不只是谈判那么简单。他说服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不要伤害蒋介石,还帮助稳住了外界的局势。宋子文和宋美龄后来赶到西安,看到周恩来为解决危机做的努力,心里都明白这个人情欠大了。更关键的是,周恩来的介入帮蒋介石保住了在英美面前的形象。
如果西安事变演变成一场血腥政变,外国势力的态度会立刻转变。这条命算是周恩来救的,这笔账蒋介石心里明镜似的。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周恩来的态度明显不同了。不是说他就对共产党友好了,而是在处理周恩来的问题上,他多了很多顾虑。欠人家救命之恩,转头就下死手,这事传出去太难听。宋家那边也不会答应。周恩来的厉害之处不只是在明面上有人脉,更可怕的是他在隐蔽战线布下的棋子。
段伯宇和段仲宇这对兄弟就是最好的例子。段伯宇打入了蒋介石的侍从室,这个地方是蒋介石的核心机构,所有重要情报都要经过这里。段伯宇在里面担任情报处长,掌握着大量军事机密。段仲宇则当上了港口副司令,控制着重要的交通要道。这两兄弟在各自的岗位上看起来尽职尽责,实际上在暗中为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国民党的军事调动计划还没执行,周恩来那边就已经知道了。
1949年解放战争最关键的时候,段氏兄弟策动的几次起义,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在长江的防线。蒋介石后来查出这些内鬼,气得差点吐血。他开始怀疑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周恩来布置的情报网到底有多深,蒋介石心里没底。这种不确定性让他对周恩来更加忌惮。动周恩来的风险太大了。万一因此激怒了那些潜伏的人,他们集体暴露或者反水,整个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可能都要瘫痪。蒋介石虽然恨周恩来,可这个险他不敢冒。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国共两党还在合作抗日。周恩来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参加军事会议。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说周恩来这个人做事"周到细致",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全面。这个评价从蒋介石嘴里说出来很不容易。他是个特别骄傲的人,轻易不会夸别人。可周恩来在会议上的表现确实让他挑不出毛病。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多。既维护了共产党的立场,又没有破坏合作的大局。
到了1945年重庆谈判,蒋介石对身边人评价周恩来说了八个字:"说话有分寸,举动不乱"。这评价听着平淡,实际上分量很重。蒋介石承认周恩来是个对手,但更重要的是承认这个对手有他惹不起的资本。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前,军统策划了一个暗杀行动,目标就是周恩来。他们在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上动了手脚,计划炸掉整架飞机。这个方案确实够狠,要是成功了,可以说是意外事故,查都没法查。
周恩来临时改变了行程,没有搭乘那架飞机,幸运躲过一劫。飞机还是爆炸了,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事闹大了,国际舆论哗然,各方都在调查真相。蒋介石这时候反而紧张了,他意识到这次行动即使成功,带来的麻烦可能比好处更多。事件之后,蒋介石再也没有批准过类似的暗杀计划。不是他变仁慈了,而是他清楚这么干的代价太大。周恩来的国际影响力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动他就等于和整个国际社会作对。
说到底,蒋介石不敢动周恩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埔时期建立的人脉网络是第一道保险。周恩来在国民党军队里有太多学生和朋友,这些人虽然立场不同,可对周恩来的感情是真实的。蒋介石很清楚,一旦对周恩来下死手,这些人会怎么反应。集体反叛不一定,可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是肯定的。军队是蒋介石的命根子,他不能冒这个险。
隐蔽战线的情报网是第二道保险。周恩来布置的那些棋子,有些暴露了,可更多的还隐藏在暗处。蒋介石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动周恩来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让这些人集体浮出水面。那样的话,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就彻底完了。西安事变的救命之恩是第三道保险。这份人情债太重了,蒋介石还不起。更关键的是,西安事变涉及的不只是国共两党,还有英美列强的态度。当时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中国的抗日问题,谁破坏了国共合作,谁就要承担国际舆论的压力。周恩来是国共合作的关键人物之一,动他就等于破坏合作大局。
这三重保险环环相扣,让蒋介石投鼠忌器。他恨周恩来吗?肯定恨。可他敢动周恩来吗?真不敢。这就是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所在。有时候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一步都要仔细掂量。周恩来深谙此道。他从来不把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总是在各方面都留有后路。跟蒋介石打交道这么多年,他对蒋介石的性格摸得一清二楚。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示弱的时候示弱,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回过头看这段历史,蒋介石不敢动周恩来,说到底是周恩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决定的。他在黄埔时期播下的种子,在关键时刻开花结果。他在隐蔽战线布下的棋局,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西安事变的救命之恩,更是从道义上锁住了蒋介石的手。这种全方位的布局能力,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最大的安全不是来自武力,而是来自让对手不敢动手的能力。蒋介石不是不想动周恩来,是动不起,也不敢动。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来源:艾尚优品鉴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