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是可预防的!ESC共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5 07:09 1

摘要:针对这个问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脑卒中风险管理的共识声明。

尽管药物治疗有了极大进展,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仍是脑卒中的重要病因。

针对这个问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脑卒中风险管理的共识声明。

共识有以下10个要点: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主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对于高危患者,脑卒中预防策略包括危险因素的筛查和控制、最佳药物治疗及颈动脉血运重建术。

2. 脑卒中风险决定管理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相关脑卒中风险呈梯度变化(图1)。

图1 脑卒中风险分层决定颈动脉狭窄的管理(上图)以及随着技术的进步颈动脉血运重建风险降低(下图)

对于脑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应在控制危险因素和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评估血运重建的价值。

3. 多学科神经血管团队要跟上去

血管疾病的治疗,比如冠状动脉疾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越来越需要多学科进行配合治疗。

神经血管团队,结合了不同专业,旨在给予患者个性化、分层的治疗,以更好权衡单纯药物治疗、颈动脉支架或颈动脉手术的利弊,并为患者提供一致的建议。

4. 患者要参与临床决策

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参与,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脑卒中风险,还有助于了解患者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喜好,以及能够长期坚持药物治疗。

5. 斑块的组成和形态对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优于传统的腔内狭窄指标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验证实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明显管腔狭窄患者的益处,但这也导致对血管狭窄这一单一指标的依赖,而该指标过度简化了颈动脉斑块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病理学变化。

新证据表明,斑块形态和组成是脑卒中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应纳入当前风险分层和临床决策。

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的高危斑块特征包括:

(1)结构改变:斑块体积增大/进行性狭窄,腔内钙化结节,溃疡,糜烂,纤维帽破裂;

(2)斑块组成标记物:超声低回声、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和腔内血栓;

(3)炎症因子。

此外,患者层面的一些因素,如脑卒中家族史、糖尿病、无症状脑栓塞、脑血管血流储备减少等也进一步增加脑卒中风险。

6. 急性颈动脉相关脑卒中患者应急诊血运重建

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脑卒中,包括串联病变(颅外颈动脉和颅内闭塞),需要立即血运重建治疗,类似于其他脑大血管闭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要通过紧急血运重建术来解决潜在原因,以免延迟干预导致原本可以预防的脑损伤。

鉴于脑损伤通常都是进行性的,而且复发风险也很高,并且很多患者都不能接受脑卒中后的生活质量,“等等看”的策略是不可取的。

7. 适宜的患者选择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效果更好

目前尚无随机证据证明单纯药物治疗降低颈动脉相关脑卒中风险的有效性,也无任何证据表明单纯药物治疗就足可以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脑卒中。

许多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虽然接受了三联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物),但脑卒中风险依旧较高。这种情况下,低风险的、可行性好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就可提供显著的益处。

长期数据表明,颈动脉血管重建术配合药物治疗可提供持久的脑卒中预防作用。

8. 临床决策应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

循证医学并不局限于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还涉及到寻找最好的外部证据来回答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的实践意味着将个人临床专业知识与最佳的当前外部临床证据相结合。

9. 医师的培训与临床医疗质量的控制与保证

推荐高保真模拟器、先进的3D打印模型、人体塑化模型等进行颈动脉相关脑卒中介入干预的培训。另外医疗路径的设计和质控也是重要的。

10. 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当前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进行适当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越来越趋于启动开展。

脑栓塞差异的研究可能在指导临床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维护良好的患者注册登记,有助于为手术结果提供有价值的真实世界数据。

外部数据监测和不良事件裁定,有助于确保临床研究和临床注册的质量。

尽管医学治疗取得了进步,但残余卒中风险仍然存在,这强调特定患者进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是持续需要的。

未来人工智能也可能应用于完善脑卒中风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

来源:Musialek P, Grunwald IQ, Siddiqui AH. ES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stroke risk management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10 key points. Eur Heart J. 2025 Nov 3;46(41):4150-4153.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