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男生月薪一万多,房子车子早已备好,却因女友家要求36万8的彩礼,和谈了两年的感情走向终点;江西万安县某村的卢家,原本敲定十几万彩礼,经村干部劝导后降至5万多元,让儿女婚事得以顺利推进。彩礼议题总能戳中大众神经,当“取消彩礼”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究竟该欢呼还
青岛男生月薪一万多,房子车子早已备好,却因女友家要求36万8的彩礼,和谈了两年的感情走向终点;江西万安县某村的卢家,原本敲定十几万彩礼,经村干部劝导后降至5万多元,让儿女婚事得以顺利推进。彩礼议题总能戳中大众神经,当“取消彩礼”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究竟该欢呼还是忧虑?
取消彩礼的支持者,早已被天价彩礼的陋习刺痛。在一些地区,“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的说法盛行,彩礼从几万飙升至几十万,甚至成为“娶亲标配”。对普通家庭而言,这笔钱往往意味着父母半生积蓄,甚至要借遍亲友,婚后小两口还得一起还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的1347万对降至2023年的683万对,高额彩礼被视作重要拦路虎。更令人揪心的是,彩礼纠纷早已不是私事,最高法数据显示相关诉讼逐年增多,有的家庭因彩礼反目成仇,有的甚至引发恶性案件,还有农户因支付彩礼陷入返贫风险。取消彩礼,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卸下沉重经济负担,让婚姻不再被金钱绑架,回归感情本身。同时,这也能打破“嫁女儿等于卖女儿”的偏见,推动性别平等,让女性在婚姻中摆脱“被定价”的被动地位。
但反对取消的声音,也并非毫无道理。彩礼并非天生的陋习,它源自古代“六礼”中的“纳征”,原本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养育之恩的感谢,是对婚姻的郑重承诺。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彩礼不是枷锁,而是男方展示诚意的朴素方式——一个愿意为伴侣付出实际成本的人,往往更懂得珍惜婚姻。中国社科院的报告也指出,在婚姻市场上,普通男性的压力本就更大,若取消彩礼这一“诚意敲门砖”,那些不愿投入、极度计较的人可能更难获得认可,反而加剧婚配困境。对女方家庭而言,彩礼有时是女儿婚后的“底气”,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笔钱能让女儿在新家庭中更有保障。更现实的是,彩礼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一刀切取消可能引发部分民众反弹,甚至催生“见面礼”“离娘钱”等隐性彩礼,让政策流于形式。
其实,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彩礼本身,而是被攀比之风异化的“天价彩礼”。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点名整治高额彩礼,各地也已探索出有效路径:山西盐湖区明确彩礼上限6万元,宁夏通过产业扶持、干部招录激励等方式,让彩礼下降35%,重庆将婚俗文化融入景区,倡导简约婚礼。这些实践证明,我们不需要“一刀切”取消彩礼,而应让它回归“礼”的本质——可以是象征心意的红包,也可以是双方家庭对小家庭的支持,关键在于量力而行、真诚相待。
婚姻的长久,从来不是靠彩礼的数额决定的。那些因36万8彩礼分手的恋人,遗憾的不是缺少这笔钱,而是彼此不愿体谅的固执;那些接受5万元彩礼的家庭,收获的不仅是体面,更是对儿女幸福的成全。彩礼可以有,但若变成压垮生活的大山,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彩礼也可以无,只要双方心意相通、责任共担,婚姻同样能安稳长久。
说到底,我们真正需要取消的,是裹挟着攀比与贪婪的天价陋习;而值得守护的,是藏在仪式背后的尊重与诚意。当婚俗回归文明,当婚姻始于爱情而非金钱,无论是低彩礼、零彩礼还是象征性彩礼,都能成为幸福的开端。
来源:三农讲解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