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一晚两种命运,肺纤维化的“时机战”|与光同行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21:03 1

摘要:一早一晚两种命运,肺纤维化的“时机战”|与光同行⑦

撰文|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

口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一部副主任 詹曦

有些疾病不会立刻让人疼痛,却会在不经意间,一点点掠夺呼吸。肺纤维化就是这样一种病,它会悄无声息地使肺组织逐渐变硬,直到有一天,人开始发现“气不够用”。

“如果患者等到明显气短才来,我们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在詹曦看来,肺纤维化是一场治疗时机的争夺战,越早介入,能挽回的就越多;越迟介入,能做的就只剩“让它慢一点”。

在她的门诊里,一位错过干预时机的老先生,和一位早期介入的女性,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延误后艰难争取的“病情稳定”

门诊的门被轻轻推开时,詹曦一眼便注意到这位60多岁男性患者的异常:嘴唇泛着淡紫色,指甲呈现出轻微的鼓胀弧度,这是典型的缺氧体征。

“医生,我就是有点喘。”男人说话时语调平静,呼吸却明显急促,每说几个字都要停顿换气。他坦言自己有几十年吸烟史,长期被咳嗽、气短困扰,一直当作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处理,三年多来全靠止咳药和雾化缓解症状。直到最近,走两步路就喘得厉害,嘴唇发紫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家人才强行带他来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清晰提示患者病情严重:高分辨率CT显示约三分之一的肺组织已出现纤维化,影像中肺部结构如同失去水分的丝瓜瓤,变得粗糙;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测更是达到重度受损水平。排除风湿病、环境暴露等诱因后,患者被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纤维化不是炎症,而是肺组织变硬、失去功能的过程。”詹曦耐心解释,“这就像肺里的‘小气囊’被逐渐硬化的纤维组织取代,气进不去,氧气也无法正常交换。”但患者起初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反复追问:“是不是打几天点滴就能好?”面对这样的疑问,詹曦只能如实告知:“肺纤维化一旦形成便不可逆,但早期治疗能最大限度保存剩余肺功能,拖得越久,治疗空间越小。”

根据临床指南,对于确诊IPF的患者,推荐给予抗纤维化治疗[1]。可现实顾虑让患者选择观望:长期服药的副作用、持续的经济负担,让他迟迟不愿启动抗纤维化治疗。直到半年后,气短症状进一步加重,嘴唇发紫的情况愈发明显,他才再次走进门诊。

这次,詹曦为他制定了规范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案,并叮嘱他彻底戒烟,接种流感疫苗,并坚持家庭氧疗以改善缺氧状态。半年后的复查结果显示,肺功能终于停止下降。在肺纤维化病程中,“病情稳定”已是难得的积极信号。

他买了一个便携式制氧机,下楼遛弯时便带着它。能自己做饭、整理房间,他觉得这已经是“赚回来的一口气”。

“遗憾的是,他来得太晚。”詹曦说,“如果早一点来,结果会不一样。”

从皮肤病变到肺部信号的警惕

另一位60岁患者的诊疗经历要幸运得多。

一年多前,这位患者因皮肤异常就诊风湿免疫科:皮肤逐渐变厚、变硬,活动时甚至有紧绷感,最终被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SSc,又称硬皮病)。

起初,她的注意力全放在皮肤症状上,没过多久,她开始出现呼吸异常:爬坡时总觉得“胸口发紧”,需要停下来喘气;后来连平地快走都要频繁驻足;一个月后,又添了干咳症状,尤其早晨起床后最为明显。这时,她突然想起风湿科医生的叮嘱:“硬皮病可能会累及肺部,出现咳嗽、气短一定要及时去呼吸科检查。”正是这份警惕,让她带着风湿科的检查单,第一时间走进了呼吸门诊。

接诊时,詹曦很快发现了细节:患者呼吸频率略快,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短暂停顿,这些都是早期肺部受累的信号。进一步检查后,高分辨率CT显示肺部已出现间质性病变:影像上既有炎症,也出现了纤维化的早期特征。肺功能检测提示轻度受损,弥散功能略下降。“这正是最该尽早介入治疗的阶段。”詹曦说。

在与风湿免疫科同事沟通后,她为患者制定了联合治疗方案:小剂量激素控制炎症、免疫抑制剂减缓风湿反应,同时从一开始就加用抗纤维化药物。

患者的依从性很好。她清楚了解“硬皮病可能累及肺部”的疾病特点,也明白“早治疗能改变结局”,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感染……这些嘱咐她一条没落。

半年的复查结果让人欣慰,肺功能保持稳定,CT影像较初诊时未见明显进展;一年后,复查数据进一步改善,肺活量恢复到正常,弥散功能也优于初诊水平。她的皮肤变得柔软,之前皮肤发紧的症状逐渐消失。“我已经能慢跑,还计划出趟远门。”复诊时,患者和詹曦分享着生活变化。

这是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的理想结局。临床研究同样印证:SSc-ILD治疗中,抗纤维化药物能有效延缓肺功能下降[2];共识建议,在病情进展或治疗应答不足的患者中,可考虑与免疫制剂联用,以期获得更稳定效果[3]。

詹曦说:“这种类型的纤维化,因为伴有炎症,只要早期联合治疗,肺功能能稳定甚至回升。”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如果拖到晚期,目前再好的药,也只能延缓病情下滑速度。”

肺纤维化治疗没有“观察期”

同样是肺纤维化,不同的就诊时间,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一位需要依赖制氧机维持呼吸,在“慢生活”中努力守住现有健康;另一位则通过早期干预,重新找回了正常生活的节奏。

肺纤维化的残酷,在于它的不可逆;而医学的希望,在于它仍有可控的空间。“很多患者会说‘再等等看’,但他们不知道,等待的每一分钟,都在消耗宝贵的肺功能。”詹曦强调,肺纤维化的治疗没有“观察期”,一旦确诊,无论肺功能受损程度轻重,都应尽早启动规范治疗。

在她看来,治疗时机不仅是医学判断,更代表着一种对身体信号的尊重、对医生建议的信任,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主动选择。医生与患者,其实是这场“时机博弈”中的同盟:医生要判断何时介入,患者则要鼓起勇气开始。“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规范的治疗,让疾病进展慢一点,让患者的呼吸舒服一点,让生活的希望多一点。”詹曦说。

詹曦并不只是谈治疗,更在思考医学的价值。在二十八年的医学路上,两条线索始终贯穿她的职业生涯,也构成了她眼中医生职业中最大的快乐:一个来自患者,看着他们从喘不过气到重新正常生活;另一个来自医学,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再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的难题。“那种让患者变好、也让自己更懂医学的过程,就是医生最大的幸福。”詹曦说。

参考文献:

[1] Raghu G, Brown KK, Flaherty KR, Martinez FJ, Wells AU, Collard HR, Maher TM, et al.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state of the art for 2023.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23;61(4):2200957.

doi:10.1183/13993003.00957-2022

[2] Distler O, Highland KB, Gahlemann M, Azuma A, Fischer A, Mayes MD, Raghu G, et al.

Nintedanib for Systemic Scleros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380(26):2518–2528.

doi:10.1056/NEJMoa1903076

[3] Rahaghi, F.F., Hsu, V.M., Kaner, R.J. et 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espir Res 24, 6 (2023). https://doi.org/10.1186/s12931-022-02292-3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PC-CN-105639

有效期至:2026年11月13日

来源:胃肠肝胆外科曾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