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廷里头那些个“高人”坐在暖和的屋子里,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前线将士们的生死,这事儿想想都觉得离谱,可偏偏历史里头,这样的事情就没少发生过。
那些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到底有多憋屈,能把他们逼到绝路?
朝廷里头那些个“高人”坐在暖和的屋子里,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前线将士们的生死,这事儿想想都觉得离谱,可偏偏历史里头,这样的事情就没少发生过。
一、北宋那摊子事儿:种师道的“声东击西”咋就成了瞎胡闹?
北宋,都知道是重文轻武,读书人吃香。
武将呢,就算本事再大,那也是低人一等,说话没分量。
朝堂上,那些个只会咬文嚼字的文官,对军事指手画脚,那叫一个劲头十足。
在这样的风气下,就是种师道这样打仗出了名的将领,也得跟着吃瘪。
种师道啊,那是打小就在军营里头泡大的,家里几辈人都是守边关的。
他常年待在西北,对西夏那些个弯弯绕绕的战术,门儿清得很。
西夏人一有动静,他总能提前预判,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可就是这么一个老兵油子,在金兵打过来的时候,却被调回了京城。
队伍走到太原,金兵突然退了,种师道一琢磨,不对劲啊,这八成是金兵的惯用伎俩——“声东击西”!
游牧民族打仗,就喜欢玩儿这一手,装作打不过,其实是想引你上钩。
可朝堂上那些个老爷们儿呢,听到金兵撤退的消息,乐得跟什么似的,还传出来金兵要去打高丽,他们就更信了,觉得是自己神机妙算,把金兵给吓跑了。
一道道圣旨,跟下雪似的往种师道那里飞,催着他赶紧出兵,还埋怨他胆子小,错失战机。
种师道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这一去肯定是羊入虎口,可皇命难违啊。
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带着队伍往前冲。
结果呢,真就让金兵给包圆儿了,全军覆没。
这一仗打下来,北宋几十年攒下来的家底儿都赔进去了,种师道苦心经营的西北防线也毁于一旦。
可笑的是,那些个当初拍着胸脯让出兵的文官,事后却把责任全推到了种师道头上,说他指挥不力。
你说说,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明朝末年,那日子过得叫一个糟心,内忧外患,到处都是烂摊子。
李自成带着农民军一路攻城略地,眼看着明朝这棵大树就要倒了。
这时候,崇祯皇帝想起了之前被关在大牢里的孙传庭,赶紧把他放出来,委以重任,让他去陕西练兵。
孙传庭呢,虽然在牢里蹲了不短时间,可他对打仗那点儿心思,一直都没歇着。
他知道明军早就腐烂透顶了,军纪松散,根本打不了硬仗。
所以在牢里,他就把怎么练兵、怎么打仗想了个明明白白,从挑人到训练,再到奖惩,都一套一套的。
他心里想着,只要给他时间,就能把这支烂泥扶不上墙的队伍给带起来,扭转乾坤。
可练兵这事儿,哪能一蹴而就呢?
新兵蛋子得慢慢磨练,粮草得管够。
那时候的明军,新兵还在训练,连日常用的箭都缺,更别提大规模打仗需要的粮草军械了。
兵部尚书看得很清楚,这时候出兵,那不就是送死吗?
他苦口婆心地劝崇祯皇帝:“皇上啊,这可是咱家最后的底牌了,可不能这么轻易地就拿出去赌啊!”
可崇祯皇帝那脾气,急躁得很,又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忠言。
他一心想着赶紧把仗打赢了,一道道圣旨,催着孙传庭马上出兵。
孙传庭心里明白,这一去多半是有去无回,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道理,在当时那样的朝廷里头,搞不好就是杀头大罪。
最后,他只能带着那些还没训练成熟的新兵,踏上了黄泉路。
结果呢,正如大家所料,孙传庭的队伍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战死沙场。
这一仗打输了,明朝最后一点精锐也没了,大明王朝彻底没了希望。
孙传庭临走前写给崇祯皇帝的那些苦口婆心的建议,就像石头沉进了大海,一点儿水花都没溅起来。
你说说,崇祯皇帝就为了那点急功近利的心思,把自家江山给葬送了。
三、盛唐那场乱子:哥舒翰的“死守”咋就成了送人头?
唐朝后面那会儿,安史之乱一爆发,好好的大唐盛世,一下子就乱了套。
那时候的唐玄宗,早就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明君了,整天沉迷酒色,对朝政不闻不问。
安禄山反了,消息传到京城,唐玄宗竟然犹豫了一个月,硬生生把宝贵的战机给耽误了,让叛军一路长驱直入。
危机当头,唐玄宗想起了生病在家的老将军哥舒翰。
哥舒翰虽然身体不好,可大义当前,还是毅然决然地挂帅出征。
他到了潼关一看,这地方地形险要,是长安的门户。
他心里琢磨着,得守住潼关,利用地形拖住叛军,再等等李光弼和郭子仪的援军,把叛军的粮道给断了,这样叛军不就成了瓮中之鳖了吗?
这法子,攻守兼备,聪明得很。
可偏偏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把这份清醒的判断给搅合黄了。
奸臣杨国忠为了铲除异己,整天在唐玄宗耳朵边吹风,说哥舒翰有异心,拥兵自重,不肯出战。
唐玄宗本来就多疑,被杨国忠这么一挑唆,更是对哥舒翰起了疑心,一个劲儿地派人催他出兵。
皇帝一个劲儿地催,杨国忠又在一旁使坏,哥舒翰扛不住了,只好放弃了死守潼关的好主意,带着二十万大军出了关,跟叛军硬碰硬。
结果呢,唐军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抓了。
长安城丢了,唐玄宗只好灰溜溜地往西跑,大唐的辉煌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
哥舒翰这事儿,就是朝廷里头那些权力斗争,硬生生把打仗的好策略给搅黄了,是朝廷烂透了,把国家给毁了的真实写照。
看了种师道、孙传庭、哥舒翰这几位将军的遭遇,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打仗的好手,对战场上的形势看得清清楚楚。
可就是因为朝廷里那些“瞎指挥”,把他们给坑惨了。
北宋那些文官只会在纸上谈兵,崇祯皇帝只知道急功近利,唐玄宗多疑,还有奸臣在一旁挑拨,这些都把国家的顶梁柱给推下了深渊。
袁行霈, 严文明, 张传玺, 等. 中华文明史(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来源:小亮唠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