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手机,凌晨两点,我又把那条“考公失败”的朋友圈翻出来,盯着它像盯仇人。三年了,我妈一句“别折腾了”仍在耳边循环,我愣是把自己钉在“失败者”这根柱子上,动弹不得。
昨晚刷手机,凌晨两点,我又把那条“考公失败”的朋友圈翻出来,盯着它像盯仇人。三年了,我妈一句“别折腾了”仍在耳边循环,我愣是把自己钉在“失败者”这根柱子上,动弹不得。
刚想划走,刷到褚时健去世的消息。74岁坐牢、家破、妻散,别人以为他完了,结果他拎着锄头去哀牢山种橙子,十年后把“褚橙”卖到一亿。我盯着屏幕,手一抖,手机砸脸上,疼得眼泪直冒,也突然疼明白:我跟他差的不是命,是敢把柱子锯断的狠劲。
科学家说,人脑里有个“默认模式网络”,一闲下来就自动放电影,全是自我批判的重播。我天天让它放,前额叶被情绪啃得越来越薄,怪不得连点个外卖都纠结半小时。人家王阳明被贬到贵州瘴疠地,写“险夷原不滞胸中”,我坐空调房却能把一句唠叨回放三年,这差距比股价还扎心。
想破局,先给大脑装个暂停键。我试了两招,亲测有效—— 1. 脑子一飘“我不行”,立刻起身去洗冷水脸,温度刺激能把默认网络掐断。 2. 把“失败”改名叫“经验值”,写在便利贴贴镜子,每天刷牙念三遍,念到想笑为止。
八周后再测,杏仁核缩小没有我不知道,但我终于把那条朋友圈删了。删完没欢呼,也没鸡汤,就是心里轻了二斤,像把穿小了的棉靴脱了,脚还在,只是终于能往前走。
人最大的监狱是颅骨内侧。钥匙不在鸡汤号,也不在哪位大佬手里,它挂在淋浴间瓷砖上——那面天天照、却最容易被忽视的镜子。
来源:小蔚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