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管理者,你是否常常陷入“忙到脚不沾地,团队却毫无起色”的怪圈?员工看似听话高效,实际却消极怠工;流程越建越多,效率却肉眼可见地滑坡……这或许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过度管理”,打着负责的名义,行使“霸凌”的权力,反过来扼住团队与组织的喉咙。
过度管理:披着“负责”外衣的团队霸凌,正在扼杀组织活力!
作为管理者,你是否常常陷入“忙到脚不沾地,团队却毫无起色”的怪圈?员工看似听话高效,实际却消极怠工;流程越建越多,效率却肉眼可见地滑坡……这或许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过度管理”,打着负责的名义,行使“霸凌”的权力,反过来扼住团队与组织的喉咙。
过度管理的三大“窒息信号”:
我们先从日常的工作中,嗅探一下过度管理“窒息信号”的味道。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下管理情况,那你被“霸凌”了!
报过差旅费吗?走过用印流程吗?报销一笔差旅费或发起一个流程要经历“线上申请、审批、复核、线下打印签字报销”;同样,用印需用印人发起,层层审批,不相关都要过一遍,折腾一下午还得一一解释,还可能被打回。一个流程安排10个人,一个环节安排2个人的“规范”,在员工眼里却是实打实的“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当流程的存在不再服务于拿到结果,而是为了看起来合规,它就从提效工具彻底沦为“甩锅”的工具和限制团队效率的枷锁。建立一个新流程就要删掉两个旧流程,或许是减缓企业熵增的有效途径之一。
报备、汇报,日记、周记、月总结,日报、周会、月复盘,大事不干小事干尽,丢大抓小,80%时间表演“我很努力”,20%时间真正“干点正事”,员工把大量精力消耗在证明自己很忙上:打磨汇报材料、准备台账、梳理复盘……可真正用于创造价值的时间,仅剩20%。当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组织都围绕上述内容陷入无效循环时,“全员假忙” 的死循环便随之形成。或许,这种情况企业熵增已相当严重。
“按流程走就行,多做多错”过度管理下,员工的心态会从我要做扭曲为我必须做。不再主动思考如何把事做好,只机械执行流程要求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再敢尝试创新,因为多做往往意味着多错,而过度管理下的领导不会给予你任何的试错成本。当团队失去“责任心”的内核,剩下的只有对流程的盲从,一个有灵魂的人最终成为冰冷制度下的机器!
职场中的你,大概率曾经历或正在经历“过度管理”。难免会好奇:有些领导或企业为何深陷其中?更会疑惑:明明问题昭然若揭,为何迟迟难以改变?而此刻读这篇文章的人里,或许就有“过度管理”的践行者本身。这种状况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其实答案藏在两个字里 ——不信任。我们常说大环境承压时,企业会选择“练内功”:制度越做越细,流程越迭代越烦琐。可现实往往是,管控层层加码,业绩却不增反减。这正是过度管理的核心症结:不信员工能自主把事做好,便想用层层流程、严密监控填补信任缺口,或是试图规避“头狼效应”带来的不确定性。
可这样的“严管”,最终只会酿成四输局面:
对员工而言,丢掉自主性与创造力,从“主动创造者”沦为“被动执行者”,做事只看流程不看结果;
对管理者来说,被琐碎审批、全程监控消耗精力,深陷事务性工作,再无余暇思考战略级问题;
对组织而言,在条条框框的牢笼里逐渐僵化,失去快速应变的灵活性,更丧失持续进化的活力。
对企业而言,持续加速熵增,失去的不仅仅是优秀的人才,更是转瞬即逝的市场。
现如今,在三网融合,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生态互联网持续加速的商战里,比拼的不是谁的管控更严,而是谁的反应更快、创新更准。过度管理筑起的流程高墙,恰恰会成为商战中的致命短板。
市场变化从不等人,客户需求转瞬迭代,而被层层审批、严密监控捆住手脚的企业,连快速响应都难做到,更别说主动抢占先机。原本该聚焦用户、攻坚核心业务的团队,却在烦琐流程中内耗;本该灵活调整的战略,却在层层汇报中错失窗口期。
商战需要的是 “上下同欲的协同力” 和 “快速试错的爆发力”,而这些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当企业用流程替代信任,用监控替代赋能,本质上是在放弃商战中最宝贵的敏捷性 ——毕竟,能在风浪中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 “管得最死” 的组织,而是 “跑得最快、活得最灵” 的团队。
一句话戳中本质:组织不怕没人管,就怕被管得动弹不得。
如何破局?
这从来不是易事。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过度管理背后的不信任,有时早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想要破局,既要刮骨疗伤的决绝,更得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毕竟,从管控思维转向赋能思维,本质是一场对固有认知的革命。
对职场打工人而言,若无力改变环境,便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节奏;但对管理者来说,破局的关键,始于“克己”:从事事管控转向主动赋能,从高度集权转向合理放权,做搭建舞台的导演,而非事必躬亲的“超人”。
1. 砍流程:精简冗余,让效率回归本质
遵循“增一减二”原则:新增一个流程前,必须先砍掉两个冗余流程,确保流程总量只减不增。同时大胆下放权限,把决策权交给一线——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审批。能用周报替代的,就不纠结日报;能用口头同步的,就不折腾PPT,把时间真正还给执行与创造。
2. 敢放权:以反馈代监控,让管控变赋能
高手管理从不用流程或制度束缚人,而是用“心”管心,聚气。比起查考勤、盯进度,不如多问一句“需要什么支持”;比起事事干预,不如把权限交给做事的人,允许他们在可控范围内试错成长。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从来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做好“定方向、给资源、解难题”这些幕后支撑工作。
3. 看结果:以目标为锚,激活主动思考
明确核心目标与评判标准后,便放手让员工自主探索路径。以结果导向——不再让员工花精力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全心思考怎么才能做好。管理者的重心,转移到对齐结果,复盘全局。
管理的本质,是激活人,而非控制人。
过度管理看似披着负责的外衣,最终却让团队在管控中窒息,让组织在僵化中停滞。真正的管理,应是培育信任与赋能:让员工在自主中成长,让组织在协同中进化。
若你正深陷越管越乱的泥潭,不妨停下来反思:你当下的管理,是在激活团队的潜力,还是在束缚他们的手脚?唯有从管控他人转向赋能他人,从怀疑员工转向成就员工,团队才能真正爆发内生动力,组织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保持持续进化的活力。
来源:蕾蕾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