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民生底色更暖,赋能成色更足丨聚焦四川“十四五”成就发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21:02 1

摘要:“十四五”时期,四川始终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系统性提升:基础教育“网链计划”搭建35个教学联盟、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构建“1个省中心+21个市(州)分中心+193个县(区)辅导中心”“三级心链网络”.....

川观新闻记者 严佳敏 江芸涵 李丹

11月1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成就进行介绍。

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四川始终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系统性提升:基础教育“网链计划”搭建35个教学联盟、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构建“1个省中心+21个市(州)分中心+193个县(区)辅导中心”“三级心链网络”......一系列亮眼数据与创新实践,勾勒出四川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坚实足迹。

教育公共服务:量与质双提升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59%,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4.95%,20所高校122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陈冠松用一组数据,系统展示“四川省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家一道同步进入世界中上国家发展行列”的成果。

能上学,更要上“好”学。今年,“四川云教”升级为“网链共享计划”,全省组建了35个教学联盟,覆盖882个义务教育学区和822所普通高中。名校名师名课,跨越几百公里的距离,送到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生面前,学生通过直播、录播、点播等方式共享优质资源。

更可喜的是,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越办越多。省教育厅副厅长冯永刚介绍,四川组建的1200余个教育集团,通过城乡一体型、委托管理型、校际联盟型等多种模式,将薄弱、乡村和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体系。以强带弱、一体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十四五”期间,四川系统推进强师举措,通过实施“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印发尊师惠师具体措施22条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提升育人精度 彰显民生温度

“最近热议的中小学春秋假,让孩子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发布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澜涛的几句话,迅速吸引了现场记者们的关注。张澜涛解释道,四川推行春秋假就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拓展育人空间,让青少年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培养胆识。

不止春秋假,四川守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推出务实举措:建起了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心链网络”,完善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监测和服务体系,更通过《天府家长“慧”》《说句“心理”话》等品牌节目,将心理支持和家教指导送进千家万户。

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四川坚持五育并举,通过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智慧大脑”赋能教学,并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行农业劳动、工业生产和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生态。

在关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四川同样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出口关”。陈冠松介绍,四川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政策层面,出台稳就业、扩就业系列政策文件,构建省、校、院系、辅导员四级联动工作格局;岗位拓展方面,首创“访企拓岗”方法,组织高校深入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对接,同时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年均举办招聘活动2万余场,引导超70万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优化方面,建成省级大学生就业数字服务平台,实现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一网通办”。

优化教育供给,赋能区域发展

“十四五”期间,四川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万名,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6.7%,比202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同时,四川高校承担全省近9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超2000项,孵化企业50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成果背后,四川以专业动态调整和特色学院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持续增强教育与产业的适配性。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毛端喜介绍,近年来,四川先后撤销200个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点、新增339个急需的专业布点,与行业部门共建6所特色学院,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布局建设5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服务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也在发力。围绕“规范、提质、贯通、融合”,四川重点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职专业布点2688个,服务四川六大优势产业领域高职专科专业布点数占比近48%,实现“教”与“产”同频共振。此外,四川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建设50个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布局建立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撑区域重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提升高校创新效能,四川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制度改革与成果转化:通过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布局建设近9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扩大高校成果转化自主权,完成5.75万件专利盘点入库;建成22家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超2000家,推动1623项成果转化。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