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台上的老球迷突然湿了眼睛——这个曾经被骂“毁了中国女排”的姑娘,怎么突然变成了“能救场的朱指导”?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夜晚,应该是朱婷最不愿回忆的时刻。中国女排以2胜3负的成绩止步八强,
当31岁的朱婷穿着印着“河南女排”字样的运动服,站在全运会女排赛场边举着战术板喊“换2号上去拦网”时,
看台上的老球迷突然湿了眼睛——这个曾经被骂“毁了中国女排”的姑娘,怎么突然变成了“能救场的朱指导”?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夜晚,应该是朱婷最不愿回忆的时刻。中国女排以2胜3负的成绩止步八强,
作为队里的“得分机器”,她带伤上场的左手的表情比以往更用力,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败局。比赛结束后,网上的骂声像潮水一样涌来:“朱婷老了,不如以前能打了”“拿伤当借口,根本就是怕输”“滚出国家队,
别给女排丢人”。有人甚至跑到她的社交账号下,把她里约奥运会的MVP照片P成了“失败者”的样子。那一刻,这个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姑娘,第一次在镜头前红了眼睛:“我童年是在河南周口的田埂上度过的。
家里有5个孩子,她是老三,小时候跟着姐姐们去地里摘棉花,身高比同龄人高出一头,常常被邻居开玩笑:“这丫头以后能当模特。”可她的命运在13岁那年改变了——体校的王教练来村里选苗子,一眼就看中了她:
“这孩子腿长,爆发力强,不打排球可惜了。”从县体校到市体校,再到河南女排,朱婷的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更用力。2013年,郎平把她选进国家队,说:“这孩子的扣球速度能达到每小时90公里,是块好料。”
2016年里约奥运会,19岁的朱婷成了“MVP收割机”,连外媒都称她为“世界第一主攻”。那时的她,脸上全是自信的笑容,说:“我要帮中国女排拿更多冠军。”可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的热情。
2024年4月,朱婷宣布签约意大利斯坎迪奇俱乐部,消息一出,网上的骂声更凶了。有人说:“朱婷叛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有人说:“她怕了,不敢留在国家队面对失败”。但也有不少人站出来支持她:
“她带伤打了那么多年,难道不能休息一下吗?”“她只是想好好打球,为什么要骂她?”在意甲的一年里,朱婷场均得分,帮助斯坎迪奇拿到了意甲亚军,外媒评价她:“还是那个能改变比赛的‘Chinese Monster’。”
可她的社交账号里,再也没提过“国家队”这三个字,只是偶尔发一张训练的照片,配文:“今天的扣球感觉不错。”其实,女排运动员留洋并不是新鲜事。惠若琪2018年退役后做了解说,张常宁2023年结婚后淡出赛场,
而朱婷选择了一条更特别的路——“边打2025,她拿到了国家级教练证,10月,豫排联赛邀请她做“朱指导”,她二话没说就回来了。在郑州赛区的比赛中,她穿着运动服站在场地边,
手里拿着战术场上的小球员喊:“注意脚步,拦网要压低重心!”当河南队赢了比赛,小球员们围过来抱她,她笑着说:“你们比我当年厉害多了,以后肯定能进国家队。”11以后会不会留在国家队当教练?”她回答:
“只要需要我,我随时都在。”朱婷回国后,网友的态度慢慢变了。有人说婷还是那个朱婷,她从来没离开过”,有人说:“她回来只是为了捞钱”,但更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对运动员是不是太苛刻了?”
有体育评论员写:“朱婷的选择,其实是给所有运动员指了一条路——不是只有留在国家队才叫爱国,好好打球,好好生活,也是一种责任。”河南体校的李教练说:“朱婷回来当指导,让孩子们知道,
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不用怕别人说什么。”现在的朱婷,一边在意甲打球,一边当河南队的教练,偶尔还会去体校给孩子们上课。她的社交账号里,不再有以前的“加油”“必胜”,
而是多了“今天给孩子们讲了扣球“河南队赢了,开心”。她的脸上,少了以前的紧绷,多了一份从容——就像她当年在里约奥运会上的笑容,只是更成熟了。朱婷的经历,让我们学会了以前,
我们觉得运动员就应该“牺牲一切为国家”,但其实,运动员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运动员。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困难,有自己的选择。就像朱婷说的:“我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对他们说:
“没关系,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路,我们支持你。”当我们再看到朱婷站在豫排联赛场边的样子,会不会想起当年那个在里约奥运会上扣球的小姑娘?她没有变,还是那个想赢的朱婷,还是那个爱排球的朱婷,
还是那个河南的孩子。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变一变,对运动员多一点理解,多毕竟,他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中国力量”,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一点。
来源:际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