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至10月11日,我们首次推出 “新启蒙与前卫——20世纪80年代水墨实践侧影”展览,遴选20世纪80年代勇于变革的 11位水墨艺术家,呈现其12件极具时代代表性作品。此次展览力图还原四十余年前思潮激荡、日新月异的艺术现场,也借此彰显水墨艺术
2025年9月28日至10月11日,我们首次推出 “新启蒙与前卫——20世纪80年代水墨实践侧影”展览,遴选20世纪80年代勇于变革的 11位水墨艺术家,呈现其12件极具时代代表性作品。此次展览力图还原四十余年前思潮激荡、日新月异的艺术现场,也借此彰显水墨艺术四十余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不可或缺性。
展览中有5件作品于本季秋拍上拍,包括周思聪《广岛风景》、卢沉 周思聪《人海》、张进《自然的启示》、袁运生《漫》及朱新建《江湖图》。
作品名:广岛风景
作者:周思聪(1939-1996)
材质:设色纸本
创作年代:1986年
作品尺寸:171×245 cm
出 版
1.《中国书画》(第23期),第4-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2.《周思聪画集》,第60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周思聪水墨画集》,第182-183页,新加坡艺达作坊,1993年。
4.《美术研究》(第3期),第13-14页,美术研究杂志社,1996年。
5.《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中国画6山水》,第166-16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6.《周思聪》,第105页,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7.《中国当代美术图鉴 1979-1999 水墨分册》,第2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8.《中国名画家全集 周思聪》,第95-9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9.《现代水墨二十年》,第6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0.《周思聪 矿工图》 ,第21-24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11.《卢沉 周思聪文集》,第25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12.《周思聪:艺术个性的觉醒》,第23、44页,大象出版社,2007年。
13.《我爱平凡的人——周思聪创作及写生作品集》,第148页-15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14.《经济日报》(周思聪谈画录近现代专题)2009年12月01日 。
15.《美术研究》(第2期),第36页,美术研究杂志社,2010年。
16.《中国画苑》,第11页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
17.《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周思聪》,第96-9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18.《新启蒙与前卫——20世纪80年代水墨实践侧影》,封面、封底,第62-65页,嘉德文库,2025年。
展 览
1. "二月九人美展",中国美术馆,1987年2月。
2. "周思聪回顾展",中国美术馆,1996年10月5日-17日。
3."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美术馆,2005年9月2日-18日。
4."新启蒙与前卫——20世纪80年代水墨实践侧影展",嘉德艺术中心,2025年9月28日-10月11日。
周思聪《广岛风景》局部
作品简介
周思聪是20世纪中国画兼具“传承”与“突破”的艺术家——她既是“徐蒋体系”的优秀传承者,又在80年代艺术思潮转型中,成为“现代水墨复启”的重要践行者与引领者,其创作脉络从1979年《人民和总理》、八十年代初的《矿工图》到1986年《广岛风景》的递进,勾勒出一条从“现实叙事”到“人文反思”、从“传统笔墨革新”到“现代语言、观念重构”的突破之路。
“新启蒙与前卫——20世纪80年代水墨实践侧影”展览现场
七十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绘画的创作热情被再次点燃,新的思潮进一步拓展了绘画艺术的深度和边界。八十年代初,在与卢沉合作大幅《矿工图》系列组画后,周思聪的绘画风格语言更加成熟。随着“人类苦难”为创作思想不断深入,1986年她在病中开始创作《广岛风景》更是跨越民族立场,在人类的立场上反思战争的伤害。《广岛风景》延续了《矿工图》主题性创作的原则,在这件作品中,周思聪隐去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将原爆后的废墟作为主体,与《矿工图》不同的是,她取消了物体的体积感,加入了皴擦、泼彩、撕裂、拼贴等手法,强化了现实的破碎感,用柔性的纸,将画面的痛感表达到极致。
而画面右侧熊熊的烈焰与左下角被烤红的枯树,渲染出了悲壮感。破碎的画面突破了主题性绘画中对完整性的追求,这是由内容自然生发的一种有感染力的形式。左上部分的撕裂留白,将画面蕴含的悲痛情绪烘托至高潮。这件作品既模拟核爆后的破碎文明,也缝合着对战争创伤的集体记忆,是对人类共通伤痛的视觉呐喊,更映照着她“身体禁锢时思想翱翔”的生命状态。
疼痛与重生:
周思聪《广岛风景》的创伤叙事
《原爆图》的精神烙印:从启蒙震撼到创作基因的孕育
1956年8月,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中央美院陈列馆里,17岁的中央美院附中学生周思聪站在丸木位里与赤松俊子的《原子弹灾害图及访华旅行写生展》前,被《原爆图》中扭曲的人体、焦黑的废墟与绝望的眼神击中——那些画面像烧红的烙铁,在她记忆里烫下永恒的印记。展览记录显示,她在留言簿上写下的“惊心动魄”四字,不仅是当下的直观感受,更成为贯穿其日后创作的精神密码。
《原爆图》第一部分:幽灵(1950年)
作者:丸木位里、赤松俊子
《原爆图》第二部分:火灾(1950年)
作者:丸木位里、赤松俊子
这场展览的叙事张力远超单纯的苦难呈现:主展厅《原爆图》聚焦日本平民在核爆中的哀嚎,副展厅《南京大屠杀》则揭露日军的暴行。这种“加害者-受害者”的并置视角,像一粒辩证思考的种子,落在周思聪年轻的心灵里。正如她后来在《矿工图创作后记》中所言:“苦难不应成为民族仇恨的燃料,而应成为人性觉醒的镜子”——这颗种子,在24年后的东京之行中破土生长。
左:周思聪与赤松俊子
右:丸木位里、赤松俊子
1980年,周思聪走进埼玉县丸木美术馆,面对完整的《原爆图》系列时,《黑雨》中被辐射灼伤的孕妇形象让她骤然顿悟:中国矿工的苦难与广岛平民的悲剧,本质都是战争暴力碾压下的同一种创伤。这种“苦难无国界”的认知,让她重新审视《矿工图》的创作,更催生了“双重变奏”的史诗构想——而这,正是《广岛风景》创作的思想起点。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广岛被摧毁,房屋灰飞烟灭。有几幢混凝土建筑却奇迹般地保留了残垣断壁,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1915年建造的工业促进厅大楼,也就是根巴库圆顶(GenbakuDome)。
日本之行与丸木夫妇的彻夜长谈,让周思聪触摸到《原爆图》的灵魂:丸木位里的母亲在核爆中丧生,赤松俊子曾在废墟中捡拾人体残片作为创作素材。这种将个人血泪升华为人类共同记忆的创作路径,像一道光,照亮了周思聪的表达方向。1984年,当她与丸木夫妇一同站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原爆圆顶”前,钢笔在速写本上反复勾勒残垣的轮廓时,那些颤抖的线条已悄然成为《广岛风景》的骨骼——从1956年的“惊心动魄”到1984年的实地速写,《原爆图》的精神基因,终于要在她的笔下生长。
周思聪1986年作《广岛风景》初稿
肉身禁锢与精神突围:《广岛风景》创作中的病痛与艺术突破
“
在我身旁那些起步高的年轻竟技者们,正迈开天足,奋力向前开拓不似之似的广润天地,从不庸走向自由之路。我宁愿做个步履蹒跚的初学者,也不愿像拉磨的驴子在踏得稀烂的轨道上盘旋。
”
1985年6月,北京师院美术系的周思聪个展上,她在前言中写下对艺术的宣言:宁做“步履蹒跚的初学者”,不做“拉磨的驴子”。彼时“新潮美术”正以狂飙之势冲击画坛,有人急追潮流,有人固守传统,而周思聪选择站在浪潮中央——既不盲从新锐,也不困于旧轨,以对创作本质的笃定,为一年后的《广岛风景》埋下精神伏笔。
1991年 周思聪于病房为甘肃《中国少年文史报》题字
1986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恶化将周思聪拖入创作的“倒计时”。小汤山医院的病床上,她颤抖着在笔记中写下:“当身体被禁锢时,思想必须自由翱翔。”这句自勉,恰似《广岛风景》的创作注脚:肉身的疼痛与僵硬,反而催生了最自由的精神表达。她的关节被炎症锁住,如同核爆后凝固的废墟;而脑海中奔涌的意象与记忆,却在宣纸上裂变为破碎又重生的空间——这种“身心分裂”,最终化作画面里根巴库圆顶的多面并置、碎片拼贴的创伤景观,形成残酷而精准的隐喻:身体越受限,思想越要在艺术中撕开突围的裂口。
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内的根巴库圆顶(Genbaku Dome),又叫核弹穹顶(atomic bomb Dome),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卢沉仅十余平米的画室里,周思聪探索了“拼贴式创作法”:几十张单独绘制的宣纸碎片,被她像垒砌残垣的砖石般铺展,又像考古学家拼接文明碎片般反复挪动、重组。卢沉记得,她调整碎片时"就像在重构一个被摧毁的文明"。这种创作方式藏着双重逻辑:既是对核爆后城市物理形态的忠实模拟——广岛的断壁残垣本就是“碎片的集合”;更是对她自身记忆的艺术缝合——《原爆图》的震撼、丸木夫妇的创伤叙事、广岛实地速写的残垣线条,都在碎片重组中凝结为可触摸的视觉记忆,破碎的画面突破了主题性绘画中对完整性的追求,这是由内容自然生发的一种有感染力的形式。左上部分的撕裂留白,将画面蕴含的悲痛情绪烘托至高潮。
周思聪《广岛风景》局部
艺术语言的突破,恰是精神突围的延伸。《广岛风景》彻底打破传统山水画“三远法”的空间秩序:根巴库圆顶的正面、侧面、背面被强行并置,立体主义的解构思维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性在此碰撞。这种“不合常理”的视角,暗合核爆瞬间的时空扭曲——当爆炸撕裂物理规则,视觉逻辑也应随之重构。而画面右下方那道“原子阴影”,更是将物理空间(核爆残留的痕迹)与心理空间(人类对创伤的集体恐惧)叠合成“创伤景观”,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中直抵苦难的本质。
1984年,丸木夫妇陪同周思聪访问广岛,他们在广岛原爆纪念碑前留影。
最动人的突破,藏在血色红树的意象里。周思聪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重生银杏中获得灵感,将中国花鸟画的折枝传统注入创伤叙事:叶片被赋予斑驳的血色肌理,断裂的枝桠却倔强地伸向画面上方。这既是对核爆后生命韧性的写实,更是她自身境遇的投射——类风湿关节炎啃噬着她的关节,如同辐射灼伤草木,而画笔仍是她对抗枯萎的力量。传统“托物言志”的精神在此重生:红树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战争创伤与生命意志博弈的符号,是个人病痛升华为人类苦难共鸣的媒介。
这种突破最终指向思想的超越。《广岛风景》与《矿工图》构成的“双子星”,以“日本平民苦难—中国矿工悲剧”的双向凝视,打破了单一民族视角的局限。画面中没有具体的国籍符号,只有“人类”共通的创伤——正如她在病中领悟的:苦难从无边界,而艺术的使命,是让个体的痛成为照亮人类共通困境的光。
1987年,中国美术馆,“二月九人美展”。
周思聪(右二)与王明明(左一),张步(左二)、王路(右一)在《广岛风景》画前合影。
当周思聪在画室里拼接最后一块宣纸碎片时,她完成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场以肉身对抗命运的修行。类风湿关节炎让她的手指难以屈伸,却让《广岛风景》的线条更具撕裂感;身体的“倒计时”状态,反而让每一笔都成为向生命“赊来”的呐喊。正如她在创作日记中所言:“《广岛风景》是我与命运的和解之作”——这种和解,不是妥协,而是将肉身的禁锢,炼化为精神自由的勋章;将个人的疼痛,熔铸成叩问人性的永恒回响。
1986年,周思聪在创作《广岛风景》
1980年代的"新潮美术"浪潮中,周思聪拒绝随波逐流,以"初学者"的赤诚锚定对苦难的思考;类风湿关节炎的恶化让创作进入"倒计时",她却在病榻上写下"当身体被禁锢时,思想必须自由翱翔"。这种在艺术潮流与肉体疼痛双重挤压下的坚守,让《广岛风景》成为用生命倒计时完成的绝响——颤抖的手指拼接的不仅是画面碎片,更是一位创作者与命运角力的轨迹。
1990年,周思聪在《广岛风景》前留影(蔡斯民拍摄)
周思聪(1939-1996),中国著名国画家,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人。17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20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师从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诸教授。25岁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后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
来源:沐清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