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嘉靖年间,浙江龙泉县以青瓷闻名天下。城南有家“沈氏瓷坊”,老板沈文渊年近五十,烧瓷技艺精湛,为人忠厚,在龙泉县颇有声望。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龙泉县以青瓷闻名天下。城南有家“沈氏瓷坊”,老板沈文渊年近五十,烧瓷技艺精湛,为人忠厚,在龙泉县颇有声望。
这年春天,沈文渊突然病倒,咳血不止,不出半月竟撒手人寰。临终前,他将独子沈青石叫到床前,紧紧攥着他的手说:“儿啊,瓷坊就交给你了…记住,瓷如人,需表里如一…窑神祠后屋…”话未说完,便断了气。
沈青石年方二十,从小跟着父亲学艺,天资聪颖,已得父亲七分真传。他含泪葬了父亲,接手瓷坊。不料开工后怪事连连——烧出的瓷器不是开裂就是变色,连续三窑竟无一件成品。
“少东家,这样下去不行啊,瓷坊撑不过两个月了。”老窑工王伯愁眉苦脸地说。
沈青石心中焦急,忽然想起父亲临终遗言:“窑神祠后屋…”他当即决定前去一探。
窑神祠位于城东凤凰山脚下,供奉着当地窑工们信仰的窑神。沈青石来到祠庙后屋,这里堆放着些杂物,积满灰尘。他仔细搜寻,在墙角一块松动的砖后发现了一个小木盒。
盒中有一本发黄的笔记和半块青瓷片。笔记扉页上写着:“万历三十七年,龙泉瓷鉴”。沈青石心中一惊,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六十余年,那时祖父还在世。他翻开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当年一场轰动全县的“青瓷谜案”——
当时龙泉县出了位惊才绝艳的瓷匠周明远,他烧制的青瓷如玉似冰,釉色独特,被称为“龙泉第一瓷”。然而他突然暴毙,其独门釉方也随之消失。当时沈青石的祖父沈怀山与周明远交好,曾协助调查此案,却始终未破。
笔记最后一页写着:“周兄之死疑点重重,其釉色之秘恐与‘窑变’有关。真凶未获,吾心难安。今藏半片周瓷,盼后人能解其谜。”
沈青石拿起那半块瓷片,对着光细看,这青瓷果然非同一般,釉色青中泛蓝,晶莹剔透,内有细密冰裂纹,如星河闪烁,远胜当今任何龙泉青瓷。
“难道父亲是想让我解开这个谜团?”沈青石喃喃自语。
回到瓷坊,沈青石将瓷片放在工作台上,仔细研究。王伯进来送茶,看见瓷片,忽然道:“少东家,这瓷片不一般啊,我年轻时见过这种釉色。”
沈青石忙问:“您在哪儿见过?”
王伯眯眼回忆:“好像是县里哪个老瓷坊的传家宝,记不清了。不过听说这种釉色需要特殊的釉料配比,其中有一味‘紫金土’只有城南野猪岭才有。”
沈青石第二天便去了野猪岭。他在山中转了半天,终于在一处陡坡发现了泛着紫金色的土壤。采土时,他注意到坡下有座荒废的小窑场,窑壁坍塌,杂草丛生。
“年轻人,来这里做什么?”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
沈青石回头,见是一位白发老翁,手持柴刀,似是附近的樵夫。
“老伯,我是城南沈家瓷坊的,来采些紫金土。这废弃的窑场是?”
老翁叹了口气:“这是周家窑场,几十年前一场大火,把这里烧了个精光,周师傅也死在了火中。可惜啊,他烧的瓷器那叫一个绝!”
沈青石心中一震回到,这不正是笔记中提到的周明远的窑场吗?
瓷坊,沈青石尝试用紫金土配釉,烧出的瓷器虽有好转,却远不及那瓷片的品质。他夜不能寐,反复翻阅祖父的笔记,终于在一页边缘发现一行小字:“釉之秘,不在土,在水;青溪源,白石旁。”
第二天,沈青石带着瓷片前往青溪源头。这里山泉清澈,溪底白石累累。他取出瓷片浸入水中比对,发现水中某种矿物质让瓷片的釉色更加晶莹。他取了几罐溪水带回瓷坊。
试用青溪水调釉后,烧出的瓷器果然大有改善,釉色青翠,质地细腻,但仍不及周明远的瓷片。
正当沈青石苦恼之际,一位不速之客登门拜访。来人是县里另一家大瓷坊“赵家窑”的东家赵守财。
“贤侄,听说你最近烧瓷不顺,可是遇到了难题?”赵守财笑眯眯地问,眼睛却不时瞟向工作台上的瓷片。
沈青石客气回应:“多谢赵叔关心,小侄正在摸索。”
赵守财点点头:“瓷艺一道,急不得。若有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与你父亲多年交情,理应照应。”临走前,他又状似无意地问:“听说你常去青溪源头?那里路险山陡,小心为上啊。”
沈青石心中生疑,赵守财为何如此关注自己的行踪?
当晚,沈青石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一本旧账册中发现夹着一封信。信是赵守财写给沈文渊的,内容竟是要求沈文渊停止研究周明远的釉方,语气近乎威胁。信末还提到“勿忘周家前车之鉴”。
沈青石恍然大悟,父亲之死恐怕并非偶然!他连夜去找王伯,将发现告知。
王伯听后神色凝重:“少东家,有件事我憋在心里多年。你父亲去世前,曾与赵守财大吵一架。之后便一病不起。我曾听他们提到‘周家秘方’、‘溪水有毒’之类的话。”
“溪水有毒?”沈青石猛然想起,父亲病倒前常饮青溪水泡的茶,说是清甜爽口。
第二天,沈青石再赴青溪,仔细探查源头。他在泉眼附近的山石缝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紫色苔藓。他取了些样本,去找县里有名的老郎中徐先生。
徐郎中一看苔藓,惊道:“这是‘紫魇苔’,有慢毒,久服令人咳血而亡!只生长在含有铜矿的溪流边。”
沈青石悲愤交加,父亲果然是被害死的!而凶手很可能就是赵守财!
为取证,沈青石假意去赵家窑拜访,称自己已放弃研究周瓷,想与赵家合作。赵守财大喜,设宴款待。
席间,沈青石佯装醉酒,言语中提及青溪水质特殊。赵守财得意道:“贤侄有所不知,那周明远就是太执着于釉色,才招来杀身之祸。瓷艺高低有何要紧?赚钱才是正道!”
“这么说,周师傅是被人所害?”沈青石趁机问。
赵守财自知失言,忙岔开话题。
沈青石离开赵家后,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县衙,将自己的发现禀告知县李大人。
李大人是个清官,听后十分重视,派人暗中调查。三日后,在沈青石与官差的配合下,终于在赵家窑的密室里找到了赵守财的私人账本和往来信件。
证据确凿,赵守财被拘传到堂。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只得招供:
原来,六十年前,赵守财的祖父赵福为得周明远的秘方,在周家的窑炉上做了手脚,导致窑炉爆炸起火,周明远葬身火海。赵福抢走了周明远的部分笔记,却未能获得完整的釉方。
赵守财继承家业后,偶然得知沈文渊在研究周瓷秘方,担心真相败露,便效仿先祖,在沈文渊常饮的茶水中投入紫魇苔粉末,造成他病故的假象。
案情大白,赵守财被判斩刑,家产充公。沈青石拿回了周家被抢的笔记,结合祖父的记录,终于破解了周明远的制瓷秘方:特殊的紫金土配比、青溪源头富含矿物质的泉水,以及独一无二的窑变技术。
一个月后,沈家瓷坊新窑开炉。当窑门打开时,一件件青翠欲滴的瓷器呈现在众人面前,釉色如玉似冰,晶莹剔透,冰裂纹细密均匀,与周明远的瓷片如出一辙。
“成功了!少东家成功了!”王伯激动得老泪纵横。
沈青石捧起一件青瓷碗,对着阳光细看,碗身透光,釉中似有流水潺潺。他轻声道:“爹,周师傅,你们的秘瓷,终于重见天日了。”
此后,沈家瓷坊的青瓷名扬四海,被誉为“龙泉第一瓷”。而沈青石始终牢记父亲“瓷如人,表里如一”的教诲,诚信经营,扶危济困,成为龙泉县一代瓷艺大师。
那半片周瓷,被他供奉在窑神祠中,以纪念那段尘封六十年的龙泉谜案。
来源:讲故事故事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