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每年出去的留学生将近百万,其中大部分是为了拿个大学本科或者硕士学历自费出国,目的不言而喻,避开国内高度内卷的高考、考研战场,轻松获取一纸大学文凭。“国内考研4个人抢1个名额,不如出国读个硕士,回来就是海归精英”——这是很多家庭送孩子留学时的想法,可等到孩子
国内每年出去的留学生将近百万,其中大部分是为了拿个大学本科或者硕士学历自费出国,目的不言而喻,避开国内高度内卷的高考、考研战场,轻松获取一纸大学文凭。“国内考研4个人抢1个名额,不如出国读个硕士,回来就是海归精英”——这是很多家庭送孩子留学时的想法,可等到孩子留学归来才发现,就业的“坎”,一点也没比国内学生少。
去年有个留学英国的朋友,本科在国内二本院校,为了“镀金”自费去了英国一所排名中游的大学读硕士。出国前他信心满满,觉得“海归”身份在手,找工作肯定顺风顺水,结果回国后投了80多份简历,只收到10个面试通知,最后勉强进了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月薪还没他留学时一个月的生活费高。他无奈地说:“当初为了避卷出国,花了家里50多万,现在才发现,就业的卷,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发现,回国就业远没有想象中轻松:有人错过了秋招的黄金期,等回国时核心岗位早已招满;有人简历上实习经历一片空白,在国内有3段实习的应届生面前毫无竞争力;还有人因为时差、签证问题,连笔试面试都没法参加。这些因地域和信息差产生的隐性挑战,正成为留学生就业路上的“拦路虎”。
第一个难题就是“笔试面试参与难”,这几乎是所有海外留学生的共同痛点。国内很多公司,尤其是投行、国企、知名互联网企业,都偏爱线下笔试和现场面试,觉得这样能更直观地考察候选人的能力。可留学生往往因为签证办理、国际航班熔断、时差等问题,无法及时回国参加,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某头部投行的HR朋友跟我透露,2024年秋招时,他们部门收到了近千份海外留学生的简历,其中不乏名校背景的优秀候选人,但最终有30%的人因为无法到场参加群面被直接淘汰。“有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生,简历特别亮眼,我们本来很想给他机会,但群面要求必须现场参加,他因为签证问题赶不回来,最后只能遗憾错过,就算简历再好也没用。”
更让人无奈的是时差问题。国内企业的线上面试往往安排在白天,而此时的海外留学生可能正处于深夜。有个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为了参加某互联网公司的面试,凌晨3点爬起来准备,面试时因为太困,回答问题频频卡壳,最后自然没能通过。“一边是熬不完的夜,一边是不敢错过的面试,真的快被逼疯了。”
第二个绕不开的坎是“实习经历断层”,这也是留学生简历的“致命伤”。国内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能轻松找到实习,大一暑假去小公司积累经验,大二大三冲刺大厂实习,毕业时简历上早就写满了实践经历。可留学生想找实习,却难如登天。
回国实习吧,往返机票就要花好几千,假期只有一两个月,刚熟悉工作就该回学校了,很多企业觉得“不划算”,干脆不招留学生实习;在国外找实习更难,一方面有文化差异,很难融入当地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对留学生的工作签证有限制,就算拿到实习offer,也可能因为签证问题无法入职。久而久之,留学生的简历上,实习板块就成了“空白地带”。
某互联网大厂的招聘数据显示,同等学历背景下,有3段国内实习经历的应届生,录取率比没有国内实习的留学生高出47%。“企业招聘不是看你的留学经历多光鲜,而是看你能不能立刻上手工作。有实习经历的学生,知道职场规则,熟悉工作流程,自然更受青睐。”大厂HR的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
第三个痛点是“校招节奏脱节”,信息差让留学生完美错过秋招黄金期。国内的秋招节奏非常固定,8-9月进入高峰期,企业密集发布岗位,10-11月是笔试面试的集中期,12月基本就能确定offer。可留学生在海外,缺乏获取校招信息的有效渠道,往往等到10月之后才知道秋招已经开始,而此时超过60%的核心岗位都已经完成招聘了。
某留学论坛做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62%的留学生首次知晓秋招信息是在10月之后,还有15%的学生是在回国后才知道秋招已经结束。有个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同学,12月毕业回国,才发现秋招早就结束了,只能参加第二年的春招,可春招的岗位数量只有秋招的三分之一,竞争更激烈,他投了无数份简历,直到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面对留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很多家长开始纠结:到底还该不该送孩子出国?结合这些年的观察,我的建议是,对于普通中产家庭来说,留学这件事,一定要理性,别盲目跟风。
首先,如果不能被全球QS前100的顶级名校录取,真的没必要花大价钱去国外读普通院校。现在国内企业招聘越来越“务实”,早就不是“只要是海归就优先录取”了。QS前100的名校,在行业内有认可度,能为简历加分;可如果是排名几百名开外的学校,回国后甚至可能被HR当成“水硕”“水本”,竞争力还不如国内的211院校。
其次,文科、商科专业的学生,留学更要慎重。这些专业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国内高校的培养体系已经很成熟,留学生并没有明显优势,反而可能因为缺乏国内实习经历而处于劣势。有个学市场营销的留学生,回国后去面试,HR问他“你对国内的直播电商模式有什么看法”,他因为在国外不了解国内行情,当场答不上来,最后没被录取。而且文科、商科专业的留学生,毕业后薪资普遍不高,很多人工作好几年都挣不回留学的学费。
当然,也不是所有情况都不适合留学。如果家里已经提前安排好工作,留学回来就能直接上岗,那出去见见世面也无妨;如果是申请到了QS前100的名校,或者是选择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内紧缺的理工科专业,留学回来后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有个学人工智能的同学,在国外QS前50的学校读研,回国后很快就拿到了百度、腾讯的offer,起薪就有30万,不到两年就挣回了留学的费用。
最后想给打算留学的同学和家长提个醒:留学从来不是“避卷”的捷径,而是一场需要理性规划的投资。在决定出国前,一定要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否能支撑这笔费用?目标院校的认可度如何?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有没有提前规划好实习和校招?
如果只是为了避开国内的高考、考研,盲目去国外读普通院校,最后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与其花大价钱买一个“海归”头衔,不如在国内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无论是国内读书还是出国留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就业,能让你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一纸文凭,而是实打实的实力。
来源:兮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