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了,在一个号称高度发达的国家,上百起熊袭击人类事件频发,13人死亡,140人受伤。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日本媒体报导,一开始真不信这事儿。
2025年了,在一个号称高度发达的国家,上百起熊袭击人类事件频发,13人死亡,140人受伤。
而面对这惊人的局面,日本选择的不是清剿,不是防护,更不是高效反应……而是四个字:与熊共存。
我当时读完这几个字,脑海里第一反应不是环保,而是摆烂,彻头彻尾的制度性摆烂。
从2023年起,日本全国熊类目击事件和袭击案例就呈现上升趋势,到了2025年,尤其是今年秋天,情况彻底失控。
熊不再局限于山区游荡,而是直接出现在东京多摩区、仙台地铁站、京都岚山景区这类高密度人口聚居地。
防熊喷雾销量暴涨了300%,孩子每天上学都得挂着防熊铃,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却拿命在赌。
更可笑的是日本教育部门提出的对策之一竟然是让学生随身携带空塑料瓶驱赶熊。
一个具备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国家,怎么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
首先是根源性的结构问题,畸形的人口结构 + 过度城市集中化。
日本1.23亿人口中,超93%集中在城市,东京都市圈独占了全国三分之一人口。
人往城里跑,乡村慢慢空心化,大片山区几乎只留下老弱病残。
结果近40万公顷农田被荒废,大量森林与人居区之间的缓冲带也消失了。
熊原本活动在山林,现在可以直接穿越废田深入居民区,你说熊入侵,其实根本原因是人类早就主动撤退了。
第二重问题,是日本独特的责任规避文化彻底曝光了。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日本给猎人出的薪酬是多少?3000日元/2小时,1500日元/1小时,按照这个换算,猎熊还不如打临工。
而且开枪必须有警察在场,且需现场同意。
猎人内心已经燃起战斗意志,结果警察不开口,他也不敢动手。
动了手就越权,管你是不是保命要紧。
曾有猎人因程序瑕疵被吊销持枪证,更有议员指责你们打个熊还兴师动众,是不是骗预算。
你以为可以靠自卫队?
他们初期驻场是不允许开枪的,只能设陷阱、搬运熊尸,更离谱的是现在他们被配发了1.6米的木棍和防弹背心。
这是要跟熊拼刺刀吗?
于是当猎人怕麻烦、自卫队拿不出行动力、政府层层审批不作为的时候,谁站出来了?
是一些所谓的动保组织,他们呼吁的方向不是保护人类,而是与熊共存。
这话听着有点像环保口号,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扎心:打不过就别打了;处理不了就算了;责任太重那就别碰。
跟熊共存只是借口,真正要共存的是他们对体制失效、不作为现状的认命。
这种思维不是今天才有,你回过头看看日本这几十年的作为,哪里碰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就开始共存。
控制不了驻日美军?共存。搞不定核污染?向全世界共存。
他们早就习惯了有问题,没人想背那就别解决。
也难怪整个日本社会内部,已经把推卸责任变成了一种制度级惯性。
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地方组织,干什么事都要立一堆规则、盖一万层章。
你看起来美其名曰精细管理,其实全是谁也不想担责,谁也不想率先行动。
所以城市绣花,乡村荒草;制度层层,看似严谨,实则全靠回避。
与其说这是治理体系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开始逐步进入制度性内卷崩坏状态。
更讽刺的是日本媒体在报道熊灾时,往往还要带点无奈甚至浪漫,比如熊饿了,是因为今年山毛榉坚果减产60%~70%,它们才来觅食的。
这一角度的转向看似有人情味,实则是在为失败寻找借口。
你要真关心生态,早几年是不是该让山林保持生机?你要真讲共存,是不是该维持好人-熊之间的生态边界?
就是一句话,不动脑筋解决问题,只动嘴巴制造道德高地。
接下来日本会变好吗?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生态灾难或城市规划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内部治理体系全面失效的体现。
只要那套谁都怕责任,谁也不解决的风气不改,就算今天是熊,明天可能就是机器人出事故、能源危机失控,后天就可能是社会老龄化全面瘫痪。
直到那时他们还会端出一个熟悉的答案,与机器人共存与瘫痪制度共存。
从中国的视角看,这场日本人与熊共存的闹剧,反倒是一份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旦有公共危机,谁负责、谁决策、谁行动,全流程务实、高效。
我们的应急机制,是有强执行力,而不是写方案写到天荒地老,对自然的敬畏,不能变成对现实问题的屈服。
真正的共存不是放弃解决,而是构建有边界、有责任、有逻辑的共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科普熊